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刘绪菊 郭鲲 李成泉 已有0人评论 2016/4/13 13:33:39 加入收藏
【仁者爱人】
《论语》中共有109处讲到“仁”。“仁”的基本含义是“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孝弟”为“仁之本”, 孔子的仁爱还由亲亲之爱扩展为对全社会的博爱,“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中还谈到,一次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 雍也》) 这里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能为他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好处,是“泛爱众”的最高体现。如何达到仁的方法,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颜渊》) 仁者与不仁者的不同外在表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学而》)“刚、毅、木、讷近于仁。”(《论语• 子路》)孔子还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要求人们要以弘扬和贯彻仁道为己任,甚至要不惜牺牲去成全仁道。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仁爱”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培育有爱心的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爱心的人。其二,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什么技巧问题,而是一个爱心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大计,爱心为本。其三,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产力,它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生长的力量。教师的爱、家长的爱和社会的爱都会成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深深感染每一个孩子并能成为其一生的动力。
【有教无类】
《论语》中记载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主要有两篇,卫灵公篇载:“子曰:‘有教无类’”,述而篇载:“子曰:‘自行束脩 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接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孔子创办私学,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以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收取学生,没有部族、地域、身份以及尊卑、贫富、贤愚等等方面要求。孔子对待学生同样不分亲疏、尊卑、贫富、贤愚。孔子的弟子分布地区广,来自各个诸侯国。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孔子门下人品混杂,皆能兼收并蓄,因材施教,教之成才。
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主张,其背后所包含的价值超越了时代,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给予我们莫大启示。当今,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破解“有教无类”的困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和教育公平问题尤为突出。古今学者对“有教无类”的解释虽不尽相同,平等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当前,在教育实践中维护教育公平主要有两方面任务,一是尽力尽快实现在城乡、地区、阶层间教育均衡发展;二是保障在同校、同班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学方法时提出来的。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总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归纳为“因材施教”。
孔子很注重“因材施教”,他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了解学生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品行和智力,这是孔子实施教育的基础。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能力的方面也不一样。用他的话说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仅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而且还要“退而省其私”(《论语•为政》)即考察学生课后和私下的言行举止,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他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了若指掌,然后才有的放矢,循循善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有时学生问同一个问题,他却作不同的答复,《论语》中载有几处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此不赘述。
“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不同的人都得到发展。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改革有重大指导意义。首先,教育的起点应该在学生,学生应身心发展不同而有差异。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这些差异,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其次,在尊重学生差异、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有选择地接受教育,让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第三,要探索改革评价办法的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为因材施教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