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刘绪菊 郭鲲 李成泉 已有0人评论 2016/4/13 13:33:39 加入收藏
【举一反三】
如果说孔子在教学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是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为基础进行的,那么,“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则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时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他希望学生能从他的一个举例中“温故而知新”,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如果学生没有如此表现,他的教学就停止下来,等待学生“反刍”思考、消化吸收、巩固知识后的“反三”,再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学生也才能变学习的接受者为学习的主动者。当学生有一天离开老师的教导,便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成为一名具有独立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者。
孔子拿能否“举一反三”,来判断学生智力的高下,是愚笨还是聪明。他对颜渊的认识、了解和期许,就是基于他是否具有“举一反三”的表现。起初,颜渊对他的话言听计从、无所不悦,没有新认识,也提不出新见解,他就认为“回也非助我者也”(《先进》)。等一段时间过后,观察到颜渊对他的教导“亦足以发”,就给予颜渊“回也不愚”(《为政》)的评价。到后来,在与子贡谈话时,不仅同意子贡对颜渊“闻一以知十”的认识,还连连叹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他赞许学生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是因为子贡能从《诗经》领悟到做人修身的道理,明白了正确处理好贫和富和礼的关系,具有了“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反三”能力(《学而》)。赞许子夏,是因为子夏从他的“绘事后素”启发中,明白了“礼后乎”的道理,还反过来启发了孔子对礼仪制度与个体情感的关系认识。“举一反三”,不仅是学生从老师那里受到启发,获得收益,重要的是老师也能从学生的“反三”中得到“反三”,受到启迪。孔子需要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共同成长。因此,孔子对“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学生,“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啊”(《卫灵公》)。
这不正是当下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生成吗?为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中孔子常常以身边的人、事、物为例,引学生导领悟蕴含的做人处事、增长学问的道理。如,为了提升子路“瑟”的演奏水平和人生境界,他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让子路反思领悟;当学生们由此不敬子路后,又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以“登堂入室”为喻,肯定子路的演奏已有了一定的水平,只是还没有达到老师要求,没有进入高境界。也让其他学生明白了学习技能是与做人的修养联系着的,有情趣雅俗、境界高低之分;还要学会对老师的话语听音辨义,明白那话中的话;切不可因老师的一句评价疏远了同学,而是要去主动地给予同学切实的帮助,还要学会尊重别人等等。孔子还善于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温故知新”,古为今用(“循循善诱”已有举例,此不赘述)。由少知多、“举一反三”难,由博返约、以约驭博更难。孔子对学生这项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视,他是通过自己学问修养的“一以贯之”的“道”,来让弟子们明白为学不在多,而在是否具有以约驭博的能力。在知识呈几何级增长的现时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以约驭博”的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身正为范】
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内悬挂着“万世师表”的金箔牌匾,这是清康熙皇帝对孔子德行修养的肯定与赞美。两千多年来,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也真的是名副其实的世人楷模。他认为身正可以为人模范,道德修养端正的人如果从政,就会像“居其所”的北斗星那样被“众星共之”,出现“不令而行”的示范效应。如果其身不正,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民众,人们也不会响应其政令法规并受其规范。
孔子有如次深刻的思想宣言,也有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弟子们的尊崇。他以父母亲情关爱学生的学习成长,学生也视他如父母。子贡崇拜老师如“日月”“无得而逾”,像“天之不可阶而升”(《子张》)。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三年,子贡“庐墓六年”。孔子从日月交替运转、四时顺序变换、天地繁育百物而无言语受到启发,以身作则并教育弟子们“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做成事,而后发表言论,再求得职位或物质回报。在学生眼里,孔子“温良恭俭让”,“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教育学生修养从政做官的礼仪,就在上朝见国君、见诸侯的时候,毕恭毕敬、循规蹈矩、一丝不苟(《乡党》);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就在同乡人饮酒时,等年长者拄着拐杖离席后,才离开;他倡导“仁者爱人”,就真诚地搀扶着盲乐师,走近台阶并告诉他上台阶、走近坐席并告诉他这是坐席,再一一介绍在座的人,这种合乎礼、切于情的人道关怀,子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也感动着我们吗?人道主义的关怀精神在今天更需要人人普遍实践。他告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视“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述而》)。连仪封这个地方的小官,在与周游列国的孔子交谈后,都有感而发“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
教育人,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和道理固然重要,而身体力行的自觉实践更具有“不教之教”的示范效应。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你说了,我听见了但是忘了;你做了,我看见了记住了也会做了”,就是对“身正为范”的最好诠释。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可感可触的具体实践,更需要教师的榜样示范。在充溢着亲情和真诚的学校、社会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就不会缺少真诚和亲情。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