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孔子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研究所 >> 浏览文章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20个关键词

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刘绪菊 郭鲲 李成泉 已有0人评论  2016/4/13 13:33:39  加入收藏

  【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出自孔子之口,在《论语》中记载了2次。一次,可能是孔子自言自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另一次,则是弟子公西华在身边,孔子说:“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每次都是这么自信与惬意。我们可以想见孔子在回味自己的教育实践时,是多么的自豪与快乐。

  孔子教学也确实“诲人不倦”,他耐心教人的例证在《论语》中随处可见。他对“三月不违仁”(《雍也》)的好学者颜渊“语之而不惰”(《子罕》),好像愚笨的颜渊对老师的教导也“终日不违”(《为政》)。这教与学的师生双方在“不惰”“不违”中,共同生成着自己的君子品格。粗心气躁、刚勇鲁莽的子路多次对孔子大不敬,让孔子急得对天发誓。对子路,孔子仍苦口婆心地教导:“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樊迟,要学习种庄稼、种菜,曾与孔子的教学培养目标相背离,被孔子叱责为“小人”。虽如此,孔子却也没有放弃对樊迟的培养。在不同的情境里,樊迟向孔子三问“仁”,两问“知”,孔子都针对具体情境给予具体可行的教导。甚至对樊迟的“崇德、修慝、辨惑”之问,发出“善哉问”的称许!孔子的诲人不倦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个性特点和志趣心向区别对待的。孔子教学对学生心底无私,毫无保留,不像古代的匠人师傅在教学生时留一手,学生从他这里得到的跟他的儿子伯鱼一样,甚至比伯鱼还多。陈亢在问过伯鱼老师是否偏私后,感叹道:“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所以,当有人认为他对学生有所保留时,他能坦坦荡荡地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

  大爱无言,大爱无私。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所从事的培育人的事业应有如此境界,如此胸怀。学生父母把家庭未来的寄托交予了教师,学生把自己此生的幸福快乐成长交予了教师,国家把民族振兴的希望交予了教师。教师,是人类社会成员中最幸福的人;教师,是社会责任担当最重的人。所以,孔子才有如此诲人不倦的自豪与自信;所以,孟子才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期盼。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教学情境比孔子更复杂,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室里,每天面对几十位渴求进步与成长的独生子女们,理应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情爱来诲人不倦。

  【愤悱启发】

  孔子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的愤悱启发教学思想。朱熹注解为:“愤者心求其通而未得,愤则已用力于思,故可启以开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既已得其意而未能发表,故可发以达其辞。”许梦瀛理解为:所谓“心求通”,“用力于思”,是说学生当对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产生了要求解决的心情时,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予启发开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使理解程度提高一步。“口欲言而未能,既已得其意而未能发表”,则表明学生对问题已经理解、考虑成熟了,只是还未能达到概念化,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加以表达。这时,教师就应当及时启发,帮助学生把他的认识和观念加以整理,用适当的概念表达结论。反之,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达到愤悱状态。

  《论语》记载的孔子师生之间这种“愤悱启发”的教学情境,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学生对知识产生需要的条件下,孔子才给予适时地点拨启发。《颜渊》篇中,“颜渊问仁”,孔子根据颜渊的心性特点,回答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对老师的教导心有领会,产生了进一步深化的需要,请求老师再谈的具体一些。孔子告诉了他详细的修养方法和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满足之后的颜渊谦虚地向老师保证道:“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个教学过程,教师循着学生的愤悱需求循序渐进的启发,并步步深入。学生有得到问题解决后的满足与快感,教师也做到了“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也有不少时候,当甲生提出了问题,孔子根据了解到的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回答,该生没有进一步需求时,他往往转向乙生,不待乙生愤悱而直接设问谈话引起他的情趣,然后进行启发,完成育人目的。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各种知识信息经由多种媒体渠道向我们铺天盖地涌来,知识再渊博的人,也不会哪方面的知识都有储备,即使本专业,更遑论隔行专业领域的知识。当我们面对求知欲望强的学生提出的要帮助解决的我们也不知晓、不明白的问题时,可以从孔子的教学实践中,汲取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学习孔子“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的虚心态度,从问者的疑难出发,让问者充分说出提出该问题的由来,然后“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即从正反两方面反诘思考,弄清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与问者共同得出结论。即使得不出应有的解决方法和结论,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仍不失为一种愤悱启发的教学。孔子作为施教主体极大地尊重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他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积极自觉思考、急需施教主体帮助的基础上的,他的启发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足以让我们从中借鉴有益的营养。

0
0
关键字:孔子 教育 思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