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刘绪菊 郭鲲 李成泉 已有0人评论 2016/4/13 13:33:39 加入收藏
【学无常师】
“学无常师”,语出《论语•子张》。子贡说:“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在子贡心中,老师孔子致力于学习周朝典章制度和文化传统,在哪里不学习,又哪里有一定的老师呢?
事实也确实如此。孔子从小好学,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强劲的动力。他善于捕捉一切可以获得知识与修养进步的机会。“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入太庙,每事问”(《八佾》),“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述而》)。周游列国,离开曹国去宋国的途中“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史记》),每到一个邦国,“夫子温良恭俭让”,“必闻其政”(《述而》)。他有以天下人为师的种种表现。《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官于郯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他欣赏能够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又反过来启发了他的学生。他说,生活在一个国家里,首先要为自己和孩子找个好社区、找个好邻居,“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有了工作的人们要以贤良的仁德君子为友,“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一颗自觉修为的心,要善于发现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向贤德的人看齐。如果看到别人种种不良的表现,就反省自己是不是有过类似的行为,从而改正自己。这样,贤与不贤的人和事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镜鉴。他与书为伴,孜孜不倦地汲取古典文化典籍制度的有益营养。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由于勤奋阅读,编联竹简(《易》)的熟牛皮绳断了多次。他以自然天地为师,从永往直前不舍昼夜奔流不息的沂河水,感悟到做人做事应该有一股百折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韧劲。
孔子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吸纳多元文化,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但是,他心中有一颗定盘星,面对众多的文化现象和学说,他“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一切借鉴都服从于自己心向往之的理想王国——“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的周文化(《八佾》)。一句话,孔子对待多元文化的视野和态度,是为我所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就要培养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就要培养学生具备“当仁,不让于师”的气度!
【循循善诱】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颜渊可是被子贡称许为“闻一知十” 不敢望其项背的聪颖同学、被老师自叹“弗如也”的好学之人啊(《公冶长》)。让颜渊如此深深感叹的是什么呢?是老师孔子的道德学问,让颜渊“越仰望越感到高大,越钻研越感到坚固。看到它在前面,忽然又到了后面。”就像跟自己捉迷藏似的。是老师孔子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教学引导,让颜渊“欲罢不能”,感到老师以广博的知识丰富了自己,以严肃的礼制规范了自己。是老师充分发掘了自己的才能,好像能够高高地站立起来了。但要想继续跟着前进,又感到不知如何走了。
孔子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让学生“学而时习之”,感受到学习知识对于自己成长的愉悦,从而自觉爱好知识并乐于接受和应用知识,乐学不疲。孔子善于以人为鉴,用历史和当时人物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管仲子产等人的言行事迹,让学生领悟为人处事、治国安邦的道理。孔子长于以物喻理,运用譬喻和实物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用“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将“为政以德”(《为政》)的道理具象化;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形象生动地阐明君子为政对教化民众的作用。孔子重视乐教,让学生“游于艺”“成于乐”,他的教学常常是在乐声中进行的,如《先进》篇:曾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时,孔子还跟学生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在幽默的笑声里达到育人的目的。你看:“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多么自由、宽容、愉悦的教学情境啊!孔子以天地自然为课堂,“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师生间完成了“崇德、修慝、辨惑”(《颜渊》)。栖栖遑遑十几年的周游列国不更是如此吗?学习是快乐自觉的事情,教育是情感智慧的交流。如此开展教育活动,我们的中小学生还会在课堂里心不在焉,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厌学吗?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