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孔子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研究所 >> 浏览文章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20个关键词

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刘绪菊 郭鲲 李成泉 已有0人评论  2016/4/13 13:33:39  加入收藏

  【循序渐进】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循序渐进”──就是人们按照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循序渐进,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也有阶段性变化渐进的过程。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出,青年们在学习和科学研究方面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成功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基础,给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成功教育主要就是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实施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十分重要。

  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原则,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发展。要求教师要胸有全局,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体系,整体把握知识的链条和能力发展联系。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出发,知识和能力从点滴抓起,逐渐积累,循序渐进。要求学生要结合自身情况,学习也要“量力而行”。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起点要低些,从基础知识抓起,切忌求快。

  【立志高远】

  孔子善于通过了解学生的志向兴趣,来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人生。《论语•公冶长》记载颜渊、季路侍坐听讲,孔子让两位弟子各自谈谈他们的志向是什么?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在子路的请求下,孔子向弟子表白了他的人生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由此看出,子路和颜渊的志向偏重于个人修养,孔子则立志高远,他的这个理想只有在政治清明、生活安定的社会里,才能实现,这里包含着孔子要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在孔子看来,志向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一个人如果具有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志向,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境遇下,都不会迷失人生方向,都不会被动摇,甚至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舍生忘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在被围于匡这个地方,生命受到威胁时,孔子就有一种无畏于死的舍我其谁的文化传承担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于学,自觉学习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治国安邦的知识技能,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当时贵族士君子立身社会的能力。他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早立志,立大志,立志以后,为了理想的实现还要有具体而可以近期实现的践行目标。要明耻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如“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要从自身的事情做起,并且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还要重视恒心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培育,孔子认为一个没有恒心的人,连巫与医都做不成。要像河水那样不管前途有多少阻挡,都“不舍昼夜”一往永前。要像岁寒而后凋零的松柏那样经得起严寒考验,把自己的意志锻炼的坚贞不易。立志高远是人生起飞的翅膀,而当前教育缺失的就是帮助学生生长出这对翅膀。

  【学而不厌】

  《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在孔子看来,学习是异常快乐的事情。在《论语》中,“学”是一个在孔子师生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字眼。孔子自称是一个“学而不厌”的人,他认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孔子好学不厌的原动力在哪里呢?起初,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改变家道没落后“吾少也贱”的困厄生存环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为了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就积极地把握一切学习机会,如“入太庙,每事问”(《八佾》),“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故多能鄙事”(《子罕》)。终于,成为多才多艺、文化修养很高的博学之人。十七岁左右,在当时的鲁国已经很有名气,连鲁国大夫孟懿子兄弟都谨遵父命到孔子门下学礼了。随着生活阅历和文化修养的不断提升,因为有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的好学精神,经历了“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治学求道三个由低到高的境界,孔子精通了当时的传统文化典籍,成了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传播者,有了更高的人生追求和历史责任。在学习和教学中,孔子正确处理好了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精神修养的关系,力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孔子自己这样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地终身学习,还赞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的贫而好学精神。这种精神,被宋代儒学家程颐朱熹誉为“仲尼颜子乐处”,也会让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的我们深受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开启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在衣食用品方面大可不必非名牌不用、非佳肴不吃。

0
0
关键字:孔子 教育 思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