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刘绪菊 郭鲲 李成泉 已有0人评论 2016/4/13 13:33:39 加入收藏
【君子之道 文质彬彬】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达105次,频率仅次于“仁”,对于“君子”的含义,《论语》作了多方面的解说:君子的颜容仪表,“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学而第一);君子的言谈举止,“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第八);君子的心态,“君子不忧不惧”(颜渊第十二);君子的修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六);君子的操守,“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君子的处世原则,“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学而第一);君子的交友方式,“君子以文会友,以有辅仁”(颜渊第十二);君子的道德理想;“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四)
在先《论语》时代,“君子”或指男子,或指有一定地位的人。“君子”在《论语》中由一般性的称谓变成了道德理想的践行者。在孔子看来,“圣人”和“君子”是同一理想的两个级别,“圣人”是几近 “至善之人”,做“君子”是现实的要求,君子是可以有缺点的,不是完美的,而做“圣人”则是终极的目标。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并非仅仅是德性的修炼,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提倡君子内外兼修,行端表正。
孔子君子之道对当今教育有很多的启发:第一,要重视育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学校教育以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第二,在基础教育阶段,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需要,注重对学生现实生活德性的塑造,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成现实社会中的“君子”,这些“君子”中仅有部分可能成长为“圣人”。第三,学校德育工作借鉴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注重人内在心灵和外在表现的统一,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表里如一。
【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不器”,即不能像器物一样,人应该以做人为根本,全面提升个人素养,具备多种才能。孔子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精通“六艺”,孔子学生“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使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论语》对“六书”的内容有所强调,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以“诗”、“礼”为重点,“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读诗提高素养,学礼懂得做人。
通过《论语》中的这些描述,可以反映出孔子注重全面育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与当今教育内容相比,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教授的“六艺”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孔子为弟子从政以后练就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
孔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发是,教育必须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将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教育应该教会学生生存,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以学会做人为根本。
【笃信好学】
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很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学习和修养相比应该注重自身修养,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这里谈到学习和品行的关系,注重品行修养,更要注重学习,二者相辅相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这里谈到了什么是好学,不是渴求条件的优越,更要注重言行和道义。如何学习,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论语》中论述学习的内容概况地讲就是孔子说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意思是说,人应该坚信自己的处世信念,好好学习,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正义。孔子心目中有理想的大同世界、仁爱的精神,和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善道”。孔子讲坚定信念追求没有脱离学习,讲学习没有脱离人的信念追求。 “笃信好学”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原则。当前,我们教育中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缺失理想、没有追求。教师应该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
孔子强调的学习是“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依据学习的心理境界把学习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孔子的“好学、乐学”思想对对当今教育的有重要启示,“让学习充满快乐”“让学生体会学习快乐”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想上学、爱学习。课堂上应该以兴趣为引导,打造“兴趣的课堂”。班级里应该以快乐为统领,建设“快乐的班级”。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