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20/1/6 14:36:02 加入收藏
1月4日,由人民政协报社、人民政协网主办的“‘互联网+’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研讨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张志勇指出,全域教育时代正在到来,对于如今的学习者来说,正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这四条跑道上同时跑步前进,应有全域教育的概念,将其融合、整合一体化,重构教育形态。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张志勇
以下文为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张志勇在1月4日人民政协报社-人民政协网举办的“互联网+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加快建立“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近期,我提出了一个观察教育的新观点,即全域教育时代已经到来。近300年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自动化、电动化、信息化三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正在进入第四次技术革命驱动的工业革命,这就是智能化时代即将到来。或许可以说,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学校教育的边界正在被消解和重构。由此,全域教育时代到来了!在全域教育时代,中小学生正如在四个跑道上同时跑着的同一辆车,同时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赛道上奔跑,不同赛道之间对学生的“撕扯”已成为重大的教育问题。我之所以提出全域教育的概念,实质上是希望能够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实现“四个赛道”的协调、融合与整合,进而实现全域教育的一体化,完成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形态的重构。
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既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技术力量,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政策工具。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人们对当今时代技术革命所寄予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在我看来,教育信息化既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也可以扩大教育鸿沟。这完全取决于我们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信息化战略,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到底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公共服务,还是作为完全的市场供给?事实上,从整体上讲,现在的教育信息化不是在缩小教育差距,恰恰相反是在扩大教育差距,我们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教育数据鸿沟的挑战,这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教育公共政策问题。明确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公共服务属性,加快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紧迫课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今天人民政协报聚焦“‘互联网+’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这个主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无疑,“互联网+教育”将在两个方面深刻改变教育:一是从教育手段和工具的意义上,学校教育的技术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之下,人类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将发生深刻转型。在这里,从基于服务于基础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政策选择的视角,我们需要的“互联网+基础教育”是一个公共服务体系,而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支撑体系。否则,如果我们否定了“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那么,我们采取的教育信息化战略与追求和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就是背道而驰的。
如何加快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财政支持体系。不能不说,现在的公共教育财政都是支持实体的线下教育的,而不是支持基于互联网的线下教育的。利用教育信息化战略推动教育公平的教育成本谁来承担?这里包括硬体成本、软体成本和互联网教育的运行成本。这些成本在现有的教育经费政策工具中并没有清晰的实现路径。比如,英语教学如何实现线下和线上教育的整合?线下教育课程资源使用成本是由家长来分担?还是由学校通过公共教育经费购买?这亟待公共教育政策创新来给予支持。二是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哪里?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学校赖以存在的支撑平台在哪里?靠接入互联网来运行吗?显然是不可行的。那么,支撑教育信息化的信息平台由学校自己各自为战进行建设还是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统一建设?如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那么,是由县级政府、市级政府、省级政府,还是中央政府建设?平台是建立“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支撑,到底由哪一级政府进行建设,这与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层级有关,而不是层级越高越好。三是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体系。“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课程资源从哪里来?我个人认为,首先,教材供应商即出版社应组织教材编写专家团队提供与教材配套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包括备课资源、作业资源、评价资源和评价、管理工具,等等;其次,各级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大量的公共教育课程资源;再次,学校购买适合本校需求的课程资源。在这里,课程资源市场无疑是开放的,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鼓励建设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创造的课程资源市场。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课程资源的专业标准和准入机制,以及健康的安全的专业的课程资源供给体系。四是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今天,城乡教育、区域教育之间的差距,在许多地方是不断扩大的。如何利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探索建立“双师教学”体系,开发“智慧学伴”等工具,无疑是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探索。支持乡村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先进地区的课堂直接通过互联网传递过去,而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发达地区教师和乡村教师协同教学模式,这是在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建设。五是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在“互联网+教育”越来越深刻地改变学校存在形态和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亟待培养一支教育技术专业队伍。或许可以说,未来教育对“教育技术师”这一新的专业岗位的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这里,我讲的教育技术师,承担的不仅是传统的教育技术服务,还包括新兴的教育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等。如何满足这样的教育技术专业服务需求,是学校各自为战,还是建立区域教育技术专业服务体系?无疑后者是公共政策的优选。要加快建立一支区域的专业化的教育技术服务队伍,实现互联网+教育技术服务专业化。
(本文系作者在1月4日人民政协报社-人民政协网举办的“互联网+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