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张志勇:建议设立“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和“国家教师奖”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19/10/4 8:41:45  加入收藏

导读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张志勇表示,为了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尽快建立完善教师国家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体系,建议设立“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这些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有一位从中学课堂里成长起来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她是基础教育界唯一获此殊荣者。今天,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张志勇先生的人大代表提案。

张志勇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2019年,对于全国1600多万教育工作者来讲,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今年9月,我国广大教师将迎来第35个教师节。

为了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尽快建立完善教师国家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体系,在全国第35个教师节期间举行首次教师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和表彰奖励活动。

一、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声。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刚刚恢复工作就自告奋勇抓教育和科技,他以历史的眼光一锤定音,“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以科技和教育为突破口,推动了迈向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关注点,点燃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掀起了全国上下读书学习的热潮,教育界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整个社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10.6%提升到79.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4%提升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6.4%提升到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3.6%提升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提升到45.7%,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201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显示,中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719,迈入高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标志着中国达到了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9月9日,在我国第34个四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0年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牢固确立并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确立并始终坚持教育在党治国理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关爱广大教师,高度评价教师地位作用。2013年,总书记致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4年,总书记在在北京师范大学与教师座谈时,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由是民族发展的依靠,未来依托。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这是总书记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的明确要求。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慰问师生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正式印发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共中央文件下发的第一个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教师队伍建设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期。《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求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确立了教师队伍建设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三个优先”地位: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要求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要求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工作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等等。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就是尊师重教的表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均强调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013年回信时,强调要“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2016年在八一学校,强调“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特别是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加大教师表彰力度”的要求。为了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社会声望,建议尽快建立完善教师国家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体系,建议设立“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一)设立“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2015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第四条规定:

国家设立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在经济、社会、国防、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各行业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杰出人士。

国家荣誉称号的名称冠以“人民”,也可以使用其他名称。国家荣誉称号的具体名称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决定授予时确定。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建议设立“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每年在教师节期间表彰在教育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少数教育界杰出人士。

(二)建立国家级教师表彰奖励制度,设立“国家教师奖”

《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规定,表彰奖励按层级分为国家级表彰奖励、部门和地方表彰奖励。

目前,国家级表彰奖励主要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先进党组织”党内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等,以及中央军委奖励表彰。部门和地方可根据相应权限开展表彰奖励。当前,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虽然名为国家级奖励,但仍然为部门表彰,或者说,国家还没有明确建立国家级教师表彰奖励制度。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广大教师的天职。为了在全社会重振师道尊严,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根据《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参照国家级表彰奖励体系建立的情况,建议将“教学名师”评选更名、升格为国家级表彰奖励,参照国家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表彰奖励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做法,国家设立“国家教师奖”,每年在教师节期间表彰奖励一批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卓越教师。地方则可以根本相应权限,开展相应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

之所以将这一国家级教师表彰奖励直接冠以“国家教师奖”称号,是为了充分唤醒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强化教师职业的国家担当和崇高使命。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