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个性化学习,是最传统的教育理念,也是最现代的教育理念

来源:不详 作者: 谢小庆 已有0人评论  2018/4/4 8:17:20  加入收藏

我与顾德希老师认识已经近30年。我们第一次见面是1989年5月28日,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我记得很清楚,是由于那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很特别,是北京人很难忘记的一个星期日。那时,我们正在编制一个《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测试》。那天,我们开了一个研讨会听取专家意见,我很荣幸地请到当时北京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三个大腕:顾老师,章熊老师,陶伯英老师。转眼已经近30年了。

我当时能够请到顾老师,是由于我中学的语文老师、班主任是顾老师大学的同班同学。因此,从一开始,我就以学生的身份向顾老师请教,将顾老师视为自己的“师叔”或“师伯”。在其后的30年中,我与顾老师交往很多,常常向顾老师请教,也与顾老师一道做了一些研究,从顾老师身上学习了很多东西。今天,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向顾老师学习的心得,谈谈阅读2017年最新出版的《归元返本,面向未来——语文专家顾德希教学文集》一书的体会。

顾老师最新文集的书名是“归元返本,面向未来”,今天会议的主题也是“归元返本,面向未来”。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书名中,在这个会议主题中,是否存在一些逻辑上的纠结?既然是“面向未来”,就似乎应该是“去”而不是“归”,应该是“往”而不是“返”。面向未来,为什么还要“归”、还要“返”呢?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2013年,我在报纸上发表了《新一轮学习革命的关键词》一文。(即本号第45期)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采用新的教育技术,把写黑板变成播放PPT,把课堂中的讨论变成微信群中的讨论,只能算一种“学习方法改进”,算不上“学习革命”。新一轮学习革命的关键词之一是“个性化学习”。

在工业化以前,学习是非常个性化的,在东方是私塾,在西方是家庭教师,学习曾是非常个性化的。工业化是一个以牺牲个性为代价追求效率的时代,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学校也成为批量化生产劳动力的“人才工厂”。近代的学校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教育中学生个性的丧失。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强盗叫作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住在埃莱夫西斯附近。他设有一张铁床,强迫被捉到的人躺在床上,把身材矮小的拉长,把身材高大的截短,使他们的身体与铁床的长短相等。工业化时代的学校恰像一张普洛克路斯忒斯的铁床:不管人的个别差异,将快的拉慢,将慢的拉快,要求所有的人都“齐步走”。

普洛克路忒斯(Procrustes)是希腊神话中的强盗,设有一张铁铁床,把被抓的人放在床上,把短小的拉长,把高大的砍短。现代学校恰似一张普洛克路忒斯的铁床:不管个别差异,将短的拉长,将长的砍短。

工业化以前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老师很注意因材施教。两千年前的孔子,就重视学生的个性,就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在《论语(先进十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子路)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冉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公西华)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公西华问孔子:对于子路和冉求提出的相同问题,你怎么给出截然相反的回答?孔子说:子路盛气凌人,所以,我要节制他。冉求生性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

就是说,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是最传统的教育理念,也是最现代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最传统的人本教育的理念,也是最现代的民主教育的理念。

说到现代的民主教育,其开山人是约翰·杜威。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影响很大,通过胡适、毛泽东、陶行知、南开大学和西南联大的创建者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和民国教育部长蒋梦麟、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家陈鹤琴等人,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所谓民主主义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孔子和孟子是尊重学生的,很讲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孟子讲“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等等。

显然,“以学生为本”是最传统的教育理念,也是最现代的教育理念。

现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可能在保持效率的同时重新实现个性化学习。十多年以来,顾老师一直致力于建设包括“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双课堂”学习。我对“归元返本,面向未来”的理解是,借助现代的技术手段,继承和弘扬作为“元”和“本”的人本精神和因材施教,进行面向未来的“个性化学习”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理解,顾老师所倡导的是继承传统、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每个语文教师都要回答:学语文,学什么?教语文,教什么?与之相关还需要回答,考语文,考什么?

《归元返本,面向未来》一书第159页中一节的标题是:“弘扬叶圣陶先生的‘工具论’思想”。其中写道:“叶老的‘工具论’,是他总结了半个多世纪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经验所做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也是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智慧的结晶,哺育了无数优秀的语文教师,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这一节中说:建国后先后出现把语文课当成文学课、当成“文学+汉语”课、当成政治课、当成学“毛选”等种种偏颇。

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上成“学毛选”,这显然是偏颇,容易理解。顾老师为什么说将语文课上成“文学”或“文学+汉语”也是偏颇呢?

北京大学冯钟芸教授毕生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曾经是上世纪50年代所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持人。她2002年说:“在我看来,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包括语言与文学两个部分的,二者所担负的任务不同,不能相互代替。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文学。……语言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懂得语言的规律,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正确地说,正确地写。……语言和文学是两种东西,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可以相联系,但不可混淆。……文学与语言混在一起讲,容易两败俱伤。”(见2002年11月20日《中华读书报》)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1925年在清华学校的演讲中曾谈到:“中学目的在养成常识,不在养成专门文学家,……老实说,凡绝好的文学总带几分麻醉性,凡有名的文学家总带几分精神病。……诸君啊!我绝不像老学究们的头脑,骂《红楼》《水浒》为诲淫诲盗;我是笃嗜文学的人,这两部书我几乎倒背得出,其他回肠荡气的诗词剧曲,几于终日不离口。但为教中学生起见,我真不敢多用这种醉药。”(见2002年8月7日《中华读书报》。梁启超此次演讲的亲笔手稿幸存于世。)

不难看出,关于语文课学什么,顾老师的看法与梁启超、叶圣陶、冯钟芸等几位的看法是接近的。

我完全认同顾老师的看法。作为一个心理学者,我还想强调:语言能力是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什么是智力?最重要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数量。相比之下,语言更重要一些。母语能力是最核心的职业胜任力。在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母语能力是几乎每个劳动者都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主要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学习语文,首先要学好语言。

顾老师主张“归元返本”,就是主张语文教学首先要回归到“语言”这个“元”,这个“本”。帮助学生学好语言,掌握好语言工具,才谈得上欣赏文学,才谈得上体验人生的痛苦与欢乐,才谈得上审美体验,才谈得上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才谈得上学好马、列、毛、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近几年,我关心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我主张,在学好语言的同时,需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审辩式思维(criticalthinking)。不是说仅仅语文课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各个学科都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和审辩式思维,应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各个学习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课”,而是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读顾老师的教学文集,受到启发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关于语法教学,顾老师在书中谈到了章熊老师“淡化语法”的主张。又如语言能力测试,顾老师在书中肯定了高考语文考试的积极变化,肯定了高考语文考试从考查知识记忆向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转变。我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本职工作是语言测试,关于语言能力测试,顾老师也有许多思考和实践。限于时间,只能以后另找机会向顾老师和各位专家请教。

承蒙顾先生近30年言传身教,感受顾先生的道德文章,小庆沐泽承露,受益多多!借此机会,向顾老师表示自己衷心感谢。谢谢!

(谢小庆,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本文是其在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办的《归元返本,面向未来:顾德希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新修订语文课标学习会》上的发言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