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Andreas Schleicher :《数据告诉我们,学校可以办得更好》

来源:不详 作者: Andreas Schleicher 已有0人评论  2018/1/29 11:37:34  加入收藏

导读就在《PISA全球素养框架》发布前,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和技能司司长,“PISA之父“ Andreas Schleicher 于2017年11月24日做客华东师范大学大夏讲坛,做了《数据告诉我们,学校可以办得更好》的主题演讲。演讲中,他结合2009年以来PISA测试数据解读了当前全球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将中国在PISA测试中的数据与其他教育强国相对比,在全球教育图景中分析我们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其专业解读,我们或可更好地了解PISA的意义和价值。

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今天和大家分享关于PISA的想法。我们在2009年进行测试的时候,上海也是其中的参与者,那是上海第一次参加,表现非常出色。今天的讲座,不仅是分享关于PISA的一些想法,还会分析各个国家的情况,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全球的平台,让大家看到我们是怎么做的,也分享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

PISA是什么?

首先讲一讲PISA是什么。PISA是一种测试,用来评估学生的素养,每三年进行一次,共有超过50万学生参与,他们都是15岁的即将毕业的学生。

PISA跟以前传统的学校考试有什么区别?PISA不是关注学生能否把自己所学复述出来,而是测试他们能不能外推,在新的情境下进行推断、创新,并且运用。

有人会说,这样的测试不公平,因为给学生的题目都是他们在学校没有练习过的。但是你如果觉得这不公平的话,想想现在的生活又有多公平?这些测试不是让你死记硬背学校教的东西,你需要使用它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这些知识。未来我们还将在互联网上测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跟世界接轨。

我们收集了许多数据。这其中有学生自己对未来的期望,有他们的背景,他们的父母、校长和老师,我们把所有这些数据放在一起来考量。每个人对学习都有自己的理解,有时候视角不一。所以我们希望利用PISA,拥有更好的更广的视角,从学生、老师以及校长的角度,来看看情况究竟如何。就好像有时校长会说,他们学校的学科都很不错。但是可能学生会告诉我们,其实他们失去了很多自由时间,纪律也不好。可是校长说纪律挺好的。到底谁说得对?他们站的视角不一样,就像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一样。

这是我们目前已经参加PISA的区域地图,可以看到中国还有很多空白的区域,除了上海、江苏外,还有很多地区都没有参加。全世界有很多区域都在参与这个项目,比如印度也慢慢地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参加,大家都希望参与到这个全球性的教育评估项目里来。

三种重要的素养

我们来看看测试结果。2015年我们进行的是关于科学的评估。2006年第一次开始测试科学方面的题,现在看来已经是很久以前了。那是在iPhone面世之前的一年,那时我们连智能手机都没有,也没有亚马逊和Twitter——2006年的世界与现在完全不一样。但是你看OECD这些国家的学生在学习结果评估上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年来,他们在科学方面学了更多知识,但是他们在“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素养方面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科学的曲线还是很平。

在过去几年中,机器人、云科技、生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人们的科学思考能力仍旧没有太大的变化。世界在变化,教育没有跟上这种变化。在这个高度工业化的世界,孩子们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他们“以科学家的身份去思考”方面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全世界基本如此,也有一些例外,像欧洲的葡萄牙、亚洲的新加坡还是很不错的,可以看到2009年这里进步很大。大部分地区的变化都达不到我们预期中的速度。所以我们需要思考,怎样有新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

来看看中国学生的表现。在中间这个部位你可以看到,2012年、2009年甚至在新加坡之前。我们思考一下在这之后的原因,看看现在世界上需要的成功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你可以说是知识。知识当然是个起点,但是知识有许多层面,首先是内容知识,生物、化学、物理都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可能是知识论方面的理解。你能以科学家的视角理解吗?你能以哲学家、数学家的想法想事情吗?这里面不光是背诵的内容知识,还有许多现实的知识,要知道怎么去做某些事情。

另外一个就是技能。认识、认知方面的能力,对于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需要有弹性,一旦遇到问题,你能不能换一个视角重新尝试,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到新东西;还有同情心,或者说情商方面,能不能跟你的同事进行合作;以及领导能力,有没有做一些事情的动力。我们希望通过PISA对这些情感方面的素养也进行评估。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态度与价值。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你需要教给学生他们一生中都需要的东西,就是那些带有指示性质的,能够让他们在航海中找到自己方向的东西。这个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大,波动越来越大。举个例子,二十年以前,你不知道一道题的答案,老师给你看百科全书你就可以查到了,那时候非常简单。今天你要去谷歌搜索,你可以看到里面两万条、两百万条各种各样的词条。你不知道哪个是对的,这么多的答案会干扰你的视角,浪费你的时间。把信息拿过来,在不同的信息中进行挑选,是完全不一样的技能。这就看你有没有能力处理这些复杂的问题。

所有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我们把它叫作素养。素养就是你的能力怎么动员你自己,给自己足够的动力,利用学会的不同的素材来找到自己的答案。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