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黄全愈:教育最可怕的是被教傻而不自知

来源:中国网教育 作者: 黄全愈 已有0人评论  2017/7/10 19:52:42  加入收藏

危害更大的“被教傻”,是在正确答案下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绞杀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虐杀孩子的创新意识。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一、创新是中性的武器

许多人以为,创新永远是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其实,就像核裂变一样,创新是一种中性的武器,好人可以拥有它,坏人也可以利用它。可惜,在正面创新举步维艰之时,负面创新却花样翻新。

据人民网报道,某日,某人在马路上拾到一信封,里面有一张带密码的银行卡,插入ATM机,竟然有30万余额。信封里还有一封某公司的“行贿信”:

某处长:

感谢您在招标过程中对本公司的大力帮助,因不方便登门致谢,特附上银行卡一张,里面是我公司的一点心意。密码是工程开工日期(160423),如果在取款中遇到问题,请咨询开户银行(05168701XXXX)。

虽然银行卡显示有余额30万元,但当小某取款时,ATM机显示“不予承兑”。拨打信上的“银行”电话,“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卡上有5000元滞纳金,只要往里面转5000元,即可自由存取。5000元vs30万,再说钱是打到这张卡里,能有啥问题?于是小某转了5000元。转账成功后,小某再输密码,仍是“不予承兑”,再拨“银行”电话,关机……

至于骗子是怎样创新的,在此不赘。总之,既简单又新颖,以致公安感叹:这个骗局从未见过,连银行都蒙了!

读了这个让人唏嘘的负面创新,让我们看一看汤森路透评选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的各国入围数量: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韩国3家;瑞士、加拿大、比利时、中国台湾、荷兰各1家。唯独没有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大陆。

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

二、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

有一次,我应邀到南方一所很不错的中学作报告。谈到语文教学时,我说:“请在前排就座的领导不要回头,我要问个敏感问题。”

校长大度地笑笑。

副校长说:“不用回头我也知道怎么回事儿。”

我说:“不喜欢语文的同学,请举手!”

手臂林立,一片哄笑。

朱自清的《背影》,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鲁迅的《药》,还有唐诗宋词……

这些内容,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让人无法忘怀。语文,实在是一门字里行间都情趣盎然的学科,本来应该最能吸引孩子们,可是它怎么就变成了一门最烦人的课呢?

《光明日报》曾刊文《这样的语文标准答案很荒谬》,披露了何为“荒谬”: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里,你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明明问的是“你”(学生);而标准答案却答的是“我”(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并且以此为唯一正确的“标准”。据说,有学生选择“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结果得了个大红 “X”!这就迫使学生去寻找“标准”——去捉摸“老师在想什么?”说其荒谬,是因为我们以老师的荒谬为标准去绞杀孩子的独立思考,扼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学把充满情感、洋溢想象、不应该有标准答案的内容硬生生地弄一个、规定一个并不标准的甚至极其荒谬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的思维,能不让人反感吗!?

我观摩过国内不少老师的公开课:老师“装”,学生“演”……尽管彼此台词烂熟于心,仍一来一往地“演”……不知老师是学生的“代言人”抑或学生是老师的“代言人”?

为了得高分去揣摩,进而以老师的“印象”为己“印”,长此以往,高分低能是必然结果。所谓“高分低能”的“能”就包括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说,“高分”以“低能”为代价,高分以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萎缩、枯萎为代价。“分”和“能”呈反比例态势!

Sage on the stage,意译为中文:至尊的讲台上站着圣人。把教师神圣化是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天敌。

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让别人的脑袋为自己思考——没有独立思考、没有批判性思维、没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就是被教傻了。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