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香港女特首的育儿观: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来源:优爸课堂 作者: 丽君 已有0人评论  2017/7/8 10:42:29  加入收藏

01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20年,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正式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 

同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她的专访。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一句话:“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 

原来,虽然身居高位,但母亲的角色,在林郑月娥的生命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 

她甚至,为了儿子甘愿放弃行政职务——为便于亲自照顾儿子,她曾向香港政府申请降职调至伦敦办事处工作。因为两名儿子考到英国升学了,而当时长子林节思正值青春期,躁动不安,林郑月娥决定一家前往英国生活,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 

在林郑月娥眼里,陪伴孩子成长,比其他都重要。她不要让她的孩子,在最渴望爱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陪伴。 

林郑月娥有个朴素的念想:年幼时,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怀照顾,陪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她的育儿观就是8个字: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这个陪伴教育,现在让林郑月娥很欣慰,两个儿子都学业有成——老大林节思、老二林约希都毕业于名校剑桥大学。虽然孩子都已经大了,分别是23岁、26岁,但他们跟林郑月娥很亲近,尤其是大儿子,差不多每天要跟妈妈说话他才比较舒服。

02

陪伴教育有多重要? 

没有陪伴,爱不在身边,在孩子心里,他也依然是个孤儿。 

只管生,拒绝陪伴,就是缺爱。那些缺爱的童年,会撕裂成内心最深的伤痕,一辈子都无法痊愈。 

我们来看一位知名作家真实的故事。 

父亲和哥哥相继过世后,心底仍有孝心的某知名作家试图与母亲一起生活,以便照顾母亲。然而,成长伤痛使作家与母亲根本无法握手言欢。 

为寻求缓解水火不容的母子关系法宝,作家甚至携母亲上了央视的《心理访谈》。

在这期访谈节目上,作家说了一句震惊国人的话:“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 

语惊四座的背后,有一道长长的成长伤痕。 

原来,作家的父母是工作狂,一岁半就把他送进了保育院,将他和小朋友们放养在一起,两个礼拜回一次家,有时甚至四个礼拜才回一次家。 

在作家眼里,母亲是这样的妈妈——只生不管,哪怕儿子生病了,都不肯放下工作陪伴儿子。到当了奶奶,才开始学做母亲,可一切都来不及了。 

作家讲述了这么一件事:少年时候,有一次他做阑尾手术,家里没有一个人陪伴,非常孤独和害怕,特别希望母亲这一刻能在身边陪自己,可母亲还是令他失望了。 

明明父母双全,为何作家却活得像个绝望的孤儿?父母真的是忙到一个小时的陪伴时间都没有吗? 

没有时间,只是借口。真相是为人父母,心中压根不想或不知道给予孩子爱和陪伴。 

为人父母职责的空缺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里伤害,比如作家,从小到大,他把自己当成被母亲遗弃的孩子。 

而母亲对作家在心理上的抛弃,导致他同样在心理上流放自己的母亲:作家一直无法原谅和接纳自己的妈妈。 

在母亲撰写的传记里,就记录了这样的对话: 

母亲问:“小儿子,你能原谅妈妈吗?” 

作家回答非常干脆:“不能。” 

母亲说,听了这话很难过,认为儿子真是错得离谱,不应该对自己的亲妈这么决绝。 

很多父母就是这样自以为是。自己决绝,却不允许孩子决绝;自己不亲近孩子,却要孩子亲近她。

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哪怕生了不管,哪怕是让那个从我身上掉下的肉独自在世间漂流,但我还是他的父母,他还是我的孩子,血缘会让我们自然亲近,想让他几时亲近我,他就会几时亲近我。 

0
0
关键字:香港 特首 育儿 陪伴 最好的 教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