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校长传媒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7/5/22 16:42:59 加入收藏
佐藤学: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
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同时具有“匠人”与“专家”的双重属性,教师工作的本质不只是“教学”,更是“学习”。能否将这两个元素很好地融入教师这份职业中,关乎教师生存自尊与幸福。
1.“匠人”的内涵
课堂上,成熟型教师们举手投足都潇洒流畅,从不拖泥带水。教研中,有关教学技术,教师的资质、能力与态度等话题始终是讨论的中心。青年教师通过“学徒制”(apprenticeship)的“模仿”与“体验式训练”展开教育实习。这些都鲜明地展现了教师作“匠人”的一面,但以上种种不正是教师们想要极力摆脱的“教书匠”形象吗?
当然不!为了正确理解“匠人气质”,我们首先来挖掘一下“匠人”一词的内涵。
本书中的“匠人”即日语中的“職人”,意味着“高超的技艺”,是“最高级的技术工作者”。从文字的构成来看,“職”字由“耳”“音”和“绳索”三部分构成,即匠人工作的中心就是“倾听”,倾听客人的需求,还要依靠倾听材料的声音进行创作。汉字学家白川静进一步指出,“職”是“耳”字边上搭配“咒语”构成的,如果将“耳”换为“言”,就变成了“識”(识)。可以说,“職”就是倾听神的声音获得开悟(知识),并凭借神的技能进行工作。
因此,作为“匠人”的教师的性格特质也集中表现在“倾听”上。
一方面,“倾听”这一被动行为能够触发教师的想象力。通过倾听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隐性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教师得以探究当前学习展开的潜在可能性,正如木匠从每块木料中看到其潜在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通过“倾听”,教师能够完完全全接纳儿童,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自己内部的声音,形成课堂中对话式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工作。与教师的交流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倾听”是教师工作最重要的能力。
可见,“匠人”与“教书匠”是截然不同的。“教书匠”往往是因循守旧、以自我为中心的,由于听不到来自儿童、教材和自身的声音,他们的工作马马虎虎,毫无认真细致可言。相反,作为“匠人”的教师在工作上往往是纤细的、精心的,随时准备着倾听,并努力提升自我。
2.“匠人气质”的养成
教师作为“匠人”的资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匠人气质”。佐藤学教授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下三种规范:
其一,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
其二,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
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以上三条中关注其中一条还是容易做到的,不过这样的教师无论作为“匠人”还是“专家”都是不够格的。而在日常的实践中同时贯彻三条规范并非易事,它们往往会在现实的教学中产生矛盾甚至相互冲突。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教师能够不触犯任何一条规范,独树一帜、创造教学。教学及其结果的好坏另当别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他们都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关注自身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师才可能获得令人信赖的“匠人气质”。
3.作为“匠人”的成长
世阿弥在《花传书》中写道:“如果还不知道‘花’,那至少要知道‘种’。花是心,而种是技。”意思是,如果不知道如何展现课堂“妙花”的“幽玄之美”,还没有形成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与哲学,那至少要知道展现美的基于体验的身体技法与经验的智慧。
因此,教师作为“匠人”的成长,其关键就在于技艺的传承与学习,这一点对于青年教师尤为重要。
模仿vs示范
“微格教学法”、模拟教学等曾经流行的教师教育方法之所以失败,其根本缺陷在于将教学看成是各种技术与技能的集合体。但教学技术不是“技能”(skill),而是“技艺”(craft)与“技法”(art)。
教学实践不是日常的行为,而是创造性的。即便是把教学的技法分解为各种技能,并将其从教学实践的语境中分离出来加以训练,也不要期望这些技能会在教学中得到活用。事实上,教师作为“匠人”的技艺或技能,其传承与学习基本上靠“模仿”,通过“学徒制”的方式加以学习最合适不过了。在教师社群中,新手不是通过事无巨细的指导和建议来学习的,而是以“示范者”(mentor)为榜样,通过“模仿”其“示范”而掌握实践的方式与技巧的。
愿景vs风格
对于“技艺”“技法”的学习,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获得实践的总体愿景(vision),形成风格(style)。为了改善教学实践,在训练个别技能之前,首先要形成教学实践的总体愿景,从模仿总体愿景出发才会更加有效。另一方面,在任何情况下,“匠人”都默默地尽全力将工作做好。拥有“匠人气质”的教师往往都是安静的、谨言慎行的,他们对工作无比诚恳、细致周到,通过洗练的实践形成自我的风格。这是建立在修养与钻研基础上的“妙花”。可以说,缺少教学改革的愿景,每位教师的个人风格尚未形成的研修效果平平。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