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强光峰:让“作业研究”催生“教研转型”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强光峰 已有0人评论  2017/2/4 10:24:29  加入收藏

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  强光峰

  这个假期,在我熟悉的几个教育群里,对“学生作业”的关注也不时在敲打我的神经。作业究竟是个什么鬼?

  事实上,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但在很多学校“问题最大”:普遍存在的低效率作业把教学过程“拦腰斩断”,使反馈失去效用,辅导无法跟进,学生这一轮知识还没有掌握好,考试和下一轮教学又来了,学习成了“夹生饭”,导致学生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的却是无效学习。

  为此,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加强作业批改与分析作为改进作业环节的两个重要抓手,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和选择作业,并围绕这个要求进行系列研究,自然是十分必要的。

  在开展创新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曾提出“让学生做有思维价值的作业”的研究。笔者曾到宁阳县金桥学校调研,发现该校作业改革的探索很值得借鉴。该校学生的作业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常规作业,主要是写写算算类的巩固性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每节课,学校都规定了不少于10分钟的课堂达标作业,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常规作业完成在课内”。布置这类作业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堂所学,避免知识缺陷积累。

  第二类是智慧型作业,主要是实践性和拓展性作业,如语文课外阅读、数学小制作实验、美术作品创作以及研究性学习作业。这类作业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完成。

  第三类是养成性作业,是指要求学生每天在家必须完成的三个“半小时”,即每天半小时读书、半小时锻炼、半小时做家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三类作业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该校的作业改革,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避免了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更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生存智慧的一座桥梁。

  然而,教学是一根链条,备课、上课、布置作业、个别辅导和评价等基本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哪个环节脱链都会直接降低教学的有效性,甚至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我们是否应该,由“作业改革”说开去呢?

  教学是问题的海洋,教学链条的每一个节扣,都值得研究、值得反思。而“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解决即成果”,如此基于教学的“师本研究”、“生本研究”应该成为教研的新常态。而这种新常态的形成,就是教育转型的话题了。实际上,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重要的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有关“质量”的论述共有48处,特别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质量增长方式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提高教学质量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如何顺利有效地实现这一转型?教育行政和教育理论工作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以“教研转型”引领“质量转型”,充分发挥教科研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笔者认为,引领广大教师把教科研的重心转移到教学问题化、课题微型化、成果实践化上来,就是撬动教研转型的一个支点,也是当前教研工作助力质量转型发展的优先选项。

  这一转型,昭示着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近年来,笔者多次参加泰安市迎春学校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活动,他们对小课题研究进行了这样的概括:小课题的特点是“小”、“近”、“实”、“真”。 “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多一点实实在在的关注;“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就是要淡化形式、注重实效,立足于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着眼于解决问题,不能靠简单的逻辑推论,必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必须与教学实践的现实情景同步,用研究的目光看待教学,用研究的方法从事教学。而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很多,除了研究报告、论文外,还有教育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等。

  如此看来,从“作业研究”走向“教研转型”,进而对教学链条每一问题的不断追问,理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或许也是教研工作“改文风、接地气、出成果”的应然选择吧!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