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家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12/29 16:11:34 加入收藏
每个时代的读书场所是不同的,名称也不同,“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但是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场所:家和学校。就是在这两个场所,一辈又一辈的读书人,积聚着中华文明的精气神儿。
一、读书的精神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些成语背后站着千万个读书人,集中表现了古人对读书的渴望,也激励了一代代的读书人。这种坚韧的精神,因为不近人情,被后来人所诟病,到现在已经几乎不能激励学子了。其实,在古代,这种精神是一种内在的需求而不是做给他人看的。一个读书人应该具备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应该得到传承。汉代的人已经开始“ 皓首穷经”了,可见书之多,读之难,那时的读书是为了记忆,为了用的时候能够“引经据典”,因为书携带不易,翻检不易,读书人就成了知识的记忆库。现代社会,有网络这个大数据的记忆仓库,很多人不用再去记忆书中的知识了,应该学会整理和整合书中的信息。现在的读书,是为了促进思考,为了整合思维,为了提升整体素养。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而是应该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判断,有思考,有创造。如果说古人读书像“移动硬盘”的话,现在的人读书,就要像“中央处理器”。
二、读书的进程
在历代都有一定的课程表,有时候是政府下达文件,由负责督学的人去检查落实。每个时代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是都会考虑到按国家社会的需要去安排课程。
孔子时代,读书就已经有日程了。“孔门四科”:德行、政事、文学、言语。不同的弟子在接受通识教育的情况下,再接受专门的教育,这就是对课程的安排。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不同的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
元代,程端礼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编写了《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对私塾教育课程的一个规定,也是对前代经验的总结。当时国子监曾将此书颁行郡邑学校,明代诸儒读书亦奉为准绳,清代陆陇其曾刊刻此书以资流传。这本书对后世课程表的安排影响很大,因为考虑到了书的难易程度,从一定程度上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读书的方法
古代读书的方法很多,集大成者是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方法,被后人不断运用。
循序渐进。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
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态度端正,注意力集中。所谓“ 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从“朱子读书法”,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重视自读感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贯穿古代整个教育体系的,不管是哪级哪类的学校,都强调读书人个人的作用,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很多时候,都是“ 生教出一批超过自己的学生”。读书人的苦读,是通过量的积累,以期达到质的变化,有一天忽然打通任督二脉,茅塞顿开,成为一个有学问的文化人。
重视相互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是对读书人的告诫。所以,在古代的书院制度中,就有学长帮助学弟的规则,不同的人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重视专家引领。书院制度中,有“会讲”制度,这是不固定的,大概几个月进行一次。由学问高深的人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是书院的“山长”,也可以是来此访学的“高访”,更可以是专门请来的“专家”。有时候,还要进行高手之间的“对决”,让所有弟子观摩。比如,朱熹和陆九渊的论辩。陆九渊主张心学,朱熹主张理学,两人进行过多次辩论。第一次是“鹅湖之会”,这次参加的弟子不多。第二次是“南康之会”,“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知南康军,二月,陆九渊访朱熹于南康,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观摩这次讲学和论辩的弟子就很多了。那些心中揣着疑问的学子们,就可以在这样的场合获得解释。如果还不能理解,那就回去继续读书。
读书,在中国的群体意识里是高尚宏大的。但是,读书的另一面肯定是迂腐,是酸臭, 是“手不能提篮, 肩不能担担”,是“手无缚鸡之力”,是被人所耻笑的“两脚书橱”“冬烘先生”。可是中国古人读书真的因为有了“范进” 和“孔乙己” 就失去魅力了吗?读书,确实造就了一批文化大家,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人生活得精彩。读书,也确实造就了一批循规蹈人云亦云的人形鹦鹉。其实不是读书的错,而是时代的框架,是文化的积淀,是个人的悟性,是思维的品质,造成了读书人的人生迥异。
读书,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就这样纠结着,矛盾着一路前行。向左是高贵,向右是寒酸,只有不偏不倚,一直向前,才能走进书的真实世界,才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