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作者: 陶西平 已有0人评论 2016/11/28 21:20:12 加入收藏
反思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创新。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汲取营养,在对现实的反思中汲取智慧,从而使我们的创新能够更为理性,能够有着更为坚实的步伐。陶先生从事教育工作50多年,对中外教育的历史、现状都有很深切的了解和思考。
在我书房里,面对书桌的墙壁上,挂着赵朴初先生写的的一幅字。除了署名和年月日以外,其实他只写了一个字:“悟”。但这一个“悟”字,却成为我时时追求而又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我想来想去,“悟”应该就是一个从反思到创新的过程。
社会转型期的教育转型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困惑,充满骄人的业绩,又充满恼人的失误的过程。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多重困难,多种主张,频传的喜报和告急的文书。而这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索空间和无垠的实践园地,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正行进在从反思到创新的“悟”的道路上。
人们常说,教育的公平,教育的质量,教育的活力是当今社会对教育关注的三大热点,每个热点都有争论,争论双方都有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支撑。而这正在改变着一花独放的冷清局面,孕育着百花齐放的春天的到来。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同质化教育正在被“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新的气象所取代,教育管理也正由善于管理“相同”,向着善于管理“不同”转变,这种“不同”之间的交流,交锋和交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气与无限活力。这是一种极为可喜而又可贵的探索。当然,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创新。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汲取营养,在对现实的反思中汲取智慧,从而使我们的创新能够更为理性,能够有着更为坚实的步伐。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伴随着不同利益格局的形成,不同社会角色的产生,在有些领域,社会矛盾出现加剧的动向。教育的公平,提供了每个人公平发展的机会,提供了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重要途径,从而也就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和谐社会的基石。由于历史形成的教育现状并不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成为当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在推进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促使我们反思,而正是在反思过程中孕育着教育的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舞着亿万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奋斗。它迫切要求教育加快推动人口负担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转化。过去的教育体制已经难以适应这种需求,从而影响着高素质劳动者,高水平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影响着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于是,各种教育变革的主张都活跃起来。否定传统教育的弊端,树立现代教育的观念,并以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就成为时代的潮流。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这些问题也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这些争论促使我们反思,而正是在反思过程中孕育着教育的创新。
教育改革是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从上个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几乎都启动了自己国家的教育改革。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带动,各国的教育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开放性,国家之间不断地加强着教育信息的,人员的以及其他资源的交流,这种相互交流为各国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我国的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在不少方面吸取了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与经验,从而拓展了视野。深化了认识,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但是,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也同样遇到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同样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这些争论同样促使我们反思,而正是在反思的过程中孕育着教育的创新。
因为如此,教育需要在反思中创新。
……
有一位教师反思:过去学生进办公室要在门前喊“报告”,待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后来他发现,低年级学生有时喊了半天,室内没有人理,于是推门而入,结果遭到老师的训斥:不懂礼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大,自我意识已经形成,需要平等的人际关系,喊“报告”已经羞于启齿,因此尽可能不找老师。他反思,办公室的“门”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道障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被进门的方式挡住了。于是,他决定除了军训期间,其它时间学生要进办公室一律改“报告”为敲门。一段时间以后,学生来办公室找老师的人多了,师生关系亲密了。他感到,简单而又正常的敲门,使学生感到了平等,受到了尊重,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通畅。
有一位教师反思:过去老师和学生谈话,主要是老师说,学生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都会遭到老师的评价。谈话成了老师以自身观念衡量、塑造学生的工具。如果有的学生试图争辩,老师会以深明大义的规劝和环环相扣的分析做武器各个击破。结果学生知道,怎么说也是自己没理,也就不再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他反思,教师是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使学生胆怯,出于自我保护,学生就会封闭自我,顺应老师。学生顺从的态度可以使教师陶醉,但教师失去的却是一颗真诚的心。于是,他尝试着在谈话时把说话的权力还给学生,自己学会倾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看到自己的思想正在被老师所接纳,并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师生之间开始了平等的交流。他说,我把说话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换来学生自尊意识的内化,换来了彼此之间的尊重。
还有一位教师反思:过去认为师恩似海,因此,学生永远应当感谢老师,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老师天经地义的享受。初当教师,为了让学生听话,总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命令式的语气对待学生,结果造成学生与老师的隔阂,对老师的恐惧和敷衍。他反思,学生是独立的、与教师平等的个体,学生同样应当受到教师的尊重。于是,他对过去一些看起来学生理所应当做的事情,自己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比如,感谢科代表帮助老师发本,感谢值日生把黑板擦得那么干净,感谢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作业,感谢学生能够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等等,总之,感谢学生的一切努力。开始,师生都还有些不适应,但后来他得到了学生的更多的尊重,也换来了学生的更多的自尊。他说,学生从我的真诚的感谢中,感受到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就会学会自尊,能自尊的人就能去尊重别人。
还有许多感人的反思,使我们听了受到深刻的启迪。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模式体现的。多年以来,教师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习惯,这些习惯有相当一部分是受传统的教育理念支配的,它传承着并固化着传统教育。
我们正在进行的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改革,首先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所以,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地区,都把教师培训的重点放在推进教师观念的转变上,试图通过教师观念的转变,带动教学活动的创新,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但,许多地区又都出现一种现象,经过培训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教师的教学活动充满着生气和新意,但时隔不久,教师就又恢复了过去的教学常态。有些同志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回潮”。我想,“回潮”的重要原因传统教育理念支撑的教育习惯是十分顽固的,如果旧的习惯不改,新的理念也就很难在教师的心目中牢固地形成。
所以,对传统教育习惯的反思是极具现代意义的创意。教师通过审视自己的教育习惯,寻找改革的切入点,又通过对自己教育习惯的理性思考,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再在这一基础上建立新的习惯,实现教育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教师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参与者,所有的创新又都有着极其鲜明的针对性,并真正冲击着传统教育理念堤坝的一砖一石。
积跬步以至千里,深愿在千百万教师对教育习惯的反思中,实现我们伟大时代的教育创新。
本文选自《陶西平教育漫笔选集②在反思中创新》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