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顾明远:我不反对考试,但不赞成应试教育

来源:互联网 作者: 顾明远 已有0人评论  2016/11/30 11:27:41  加入收藏

我们的教育如果要改变,就要找出问题所在。当前教育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困境。由于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困境,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生被学习被教育的这种状况没有改变。老师和家长逼着孩子学习,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

基础教育的任务,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

中国教育处在从数量发展到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提高教育质量,要明确基础教育的任务。我觉得基础教育主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

第一, 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

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生长发展的权力,是每个孩子的权力,健康成长是每个孩子的要求,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关系到个人的成长。现在的孩子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过去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多的营养,过多的爱护,再加上课业负担重,学生没有很好的锻炼时间,学生的身体不健壮。

我们过去很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是什么?除了身体,还有心理健康,就是社会情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第一项是身体健康,第二项就是社会情绪。什么叫社会情绪?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品格。怎么对待自己,怎么对待他人,怎么对待社会,一种健康的心理。过去有的家庭或者是父母很少管孩子,孩子出现一种自我中心的情绪,与他人不能合作,不能沟通,这种情绪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如果幼儿园小学有这种情绪,会影响到他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要注重身心健康的基础,尤其是小学阶段。

第二, 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进一步学习并不等于升学,升学固然很重要,我们现在要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很高了。我们并不反对应对考试,但是我们不要应试教育。考试是需要的,为考试作准备也是需要的,这不叫应试教育。但不要把它作为目的,它只是一个手段,检验学生的成绩,检验教学结果,来改进教学,当然也为了选拔。

什么叫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的,把手段变成目的。基础教育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叫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纲要也讲到,素质教育是战略主题,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这是纲要里提到的三个内容。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的能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具备思维能力,才能够有创造性。习总书记在走访八一学校时强调,教师是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进一步学习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 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

不管你上大学也好,进职业学校也好,还是进研究性大学也好,将来总是要走向社会的。走向社会就要对社会有正义心,有责任心,有诚信,能够与同伴共处,能够和他人沟通。这也是社会情绪的一方面。

我觉得基础教育首要的是打好三方面的基础,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走向社会的基础。根据这个三个基础,我们就要来设计小学、初等教育怎么把它办好。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基础教育的任务的认识。

教育改革:要从“教”转变到“学”

当前教育的改革的切入点是什么?从宏观上来讲,还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但从学校角度来讲,就是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六大改革,第一项改革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个跟教育观念有关。教育观念不改变,培养模式也很难改变。

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什么呢?一句话就是从教到学的变化。教学教学,过去我们的重点都是放在“教”上,而没有放在“学”上。我们要从教转变到学。去年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个很重要的报告,叫做反思教育,向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观念转变。这是针对当前的各种挑战、各种矛盾提出来的。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重和平,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照顾,所有的人群,都能受教育,包括少数民族,土著人,残疾人等等。

教科文组织提出:反思教育,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要还原教育的本质。同时也提到终身教育。教育是人类的共同事业,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类共享。过去的教育,往往重视教育的结果,而不重视教育的过程。所以要重新定义学习,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

我的教育信条: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这里有两个观点我觉得值得研究。一个就是要注意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要重视个性。另外一个要重视学习,是共同学习而非个人孤立的学习。所以要辩证地理解这个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学,这个问题到今天已经逐渐改变。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在1980年就提出来了。当时大家接受不了,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1993年,我又重写了一篇文章,我说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者是不矛盾的,是辩证的关系。

1993年,中国有七所学校:上海一师附小、北京一师附小、无锡师范附小、南京琅琊路小学、成都龙江路小学、广州八旗二马路小学、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等全国首批实施愉快教育。当时他们总结的经验拿给我看,我表示赞成。有很多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学的校长提出质疑,学习是刻苦的,怎么愉快啊?我说不对,不愉快就不会刻苦,这个并不矛盾。只有愉快了才能刻苦,有兴趣了就不觉得是强迫他学习,是那么苦的差事。我的教育信条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因为我看到很多孩子是被迫学习不是有兴趣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当前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于被学习、被教育,学生不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家长让孩子从小去上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问问孩子喜欢么,上了奥数班,他喜欢数学么?所谓愉快不等于不要学习,打打闹闹嘻嘻哈哈,所谓愉快就是一种愉悦的心情,是在学习里获得成功,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我们做老师的要为学生担忧。担什么忧?就是担心他们将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变成一个庸庸碌碌的人。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怎么能够使学生愉快的学习?就是要把教转化为学,启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来学习。自己来学习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什么叫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这也是最公平的教育。我们现在提个性化学习。工业社会,这种个性化学习很难做得到,因为一个班很大,是工业化的一种标准。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说,以前小学课桌是一排一排的,现在是马蹄型的、圆形的,小组的形式了。老师讲得比较少,不像过去似的满堂灌。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但我发现小经讨论时,总有几个是比较积极的,但总有一两个学生不积极,只是站在旁边,听着。那么这两个孩子是不是也参与了学习呢?佐藤学的意见是,小组不能太大,四人组是最好的,可以充分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从教转到学的过程。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学,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到底哪种方式更好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来解决问题。孩子的理解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我们提倡个性化教育,不要理解为个别的教育。培养个性化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什么适合他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里面讲到,学习不是孤立的,是要通过和同伴和老师共同讨论来学习的。现在有一些家长,不满意我们的教育,让孩子待在家里头。据统计,现在在家里学习的孩子全国大概有好几万了,不是少数。你把他关在家里头学,不一定就能学好。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发展,我觉得这个理念也是值得注意。我们提倡个性化,个性化并不等于个别化。

当前已经进入了互联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在颠覆着传统教育。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我们的眼光应该面向未来。现在小学的孩子,还有十多年才能走向社会,十年以后是什么样的社会,大家谁能预测?现在的小孩已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里了,两三岁的孩子都会玩手机,都玩iPad,都知道什么叫支付宝。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前瞻的眼光。我们要改变教育的形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以及师生的关系。

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环境。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里头,不限于课堂上。不限于老师讲的东西。他从互联网可以获得需要的信息,大大扩大了教育学习的领域,学生学习的内容更丰富了。

改变了学习形式。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过去是按照中等水平的孩子来备课,那么聪明的孩子就吃不饱,智力差一点的孩子就比较吃力,或者某一些地方没听懂,往往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孩子为什么会变成学困生呢?他在某一点上没有跨过去。

如果按照中等生水平备课,我们往往照顾不到各个方面。现在互联网+教育可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条件。天资比较好一些的,聪明一点的学生,你可以多布置一点课外学习,学习差一点的孩子,你可以帮助他从网上互联。老师和学生可以互联,就可以不断地帮助他。

我曾经在法国参观过一所小学,看见一个孩子在图书馆看书,不在班上上课,我就问他的校长,这个孩子怎么不到课堂里去?他说这是老师允许的,他说今天老师讲的课已经会了,不用在课上再听了,老师就容许他到图书馆自己学习,我想这就是灵活地对待每个孩子,那都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情,现在的互联网更有这个条件了。

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过去是教师讲课本的内容学生听,现在学生可以从各方面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那么老师是什么呢?互联网是不是可以取代老师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讲到:学校不会消亡,老师不会消失。学校为什么不会消亡呢?学生走出家庭,学校是他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教师不会消失,因为教师要用他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习、指导学生。

教师在互联网时代起什么作用呢?首先教师是设计者,要为每个孩子设计适合他的学习方式;第二,教师是指导者,指导学生怎么获取有用的信息,有益的信息;第三,老师是帮助者,学生有困难了,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困难,老师要加以关怀;第四,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充分地理解学生,充分地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一起来学习,一起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来反思我们的教学和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资源。我觉得教师的成长应该在课堂上,这个课堂指的是大课堂,包括课外活动,包括社会实践。

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改革

当前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哪里?从宏观来讲,是教育领导部门的事情,从基层来讲,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课程和教学上。我发现有一些学校本末倒置,学生的活动搞得很多,但是课堂教学并没有很好的提高,我最近到了一个学校,听了两节课。这样一个时代,学生还是背着手坐在那儿,你想落后不落后。我们八十年代就反对把学生背着手坐。

我觉得,我们应该还是要踏踏实实把课堂做好。课程标准有了,还要靠我们整合,还要老师来实施这个课程。我们的精力到底放在哪儿——教学改革。

有人对“把学校办出特色”提出异议,说我们的教育标准、教育要求是一样的,办什么特色?所以要对办出特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所谓特色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历史、环境、氛围、文化建设等提出一个共同的理念,让全校师生都能认同这个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理念,一起来奋斗。不是开个什么课就叫特色了。

我们现在到了一个转型的时期,不光是教育的发展,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还包括我们的时代发展也在转型,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要求。教育是要培养未来的公民,所以,我们的教育是未来的教育。

讲者:顾明远

编辑:王晓霞

本文摘编自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召开的首届主题为“聚智融创 促进每一所学校优质发展”的共同体建设工作年会,已经作者审阅。


0
0
关键字:顾明远 应试教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