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陶西平:基础教育改革将走向何方

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陶西平 已有0人评论  2016/9/27 14:53:13  加入收藏

课程改革进程的多种途径,信息技术应用的多种探索,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也为中国未来的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借鉴。

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的17项重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教育目标。教育是实现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改革传统教育不适应未来发展的部分,就成为重要的教育命题。

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他还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成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基础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底线、底色和底蕴。我想这应该是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一是“底线”,懂得并且遵循做人、做事必须有的准则,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就是道德和良知;二是“底色”,生命的底色应该是明亮温暖的,充满阳光、自信和活力,也就是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品质;三是“底蕴”,即学生借助所学的文化知识形成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近年来,课程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最大关注点,也成为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争论的焦点。课程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国家和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传统观念下,课程在培育人格功能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很小,然而现在则应该对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中法的课程改革各具特色,但都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主题,改革的指向都趋向于:强化价值导向,增进身心健康,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开展综合活动,尊重个性发展,加强补偿教育。

教育的信息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有可能由于掌握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而扩大国家、民族、地区、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形成数字化鸿沟。“第一条数字化鸿沟”来自接触计算机的机会,“第二条数字化鸿沟”则来自于应用ICT(信息、通信和技术)工具的能力。因此,减少数字化技能的不平等,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当前,教育的信息化包含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认识、信息思维、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使学生成为互联网服务和数字媒体的批判消费者,成为信息时代和智能社会的主人;第二方面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学习,合作化学习;第三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在兴起的创客教室的建设将互联网、3D打印、虚拟现实VR以及增强现实AR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体验、探究和创造的空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当然还可能包括对未来学校的研究。

当然,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所以,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面成为创新的动力。

(《现代教育报》 2016年9月1日 )

0
0
关键字:陶西平 基础教育 改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