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当学校教育遭遇“自时代”

来源:《未来教育家》 作者: 李赠华 已有0人评论  2016/8/21 10:00:46  加入收藏

  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未来已来!作为计划经济留下的最后一个堡垒——学校教育,正遭遇“自时代”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学校教育和未来学校教育该如何调整自我,重建秩序,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话题。

  自时代,发端于自媒体。自媒体(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都是记者,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优势,使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

  自媒体的壮大,迅速拉开了“自时代”的序幕。随之而来,各种创客、自组织、自平台、自课程、自适应等应运而生。人们开始更多从“自”和“我”的角度重新审视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人类思维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创造方式都将面临颠覆式的重建,客户端、用户化,正成为这个时代最直接、最本原的思考起点和终点。

  当然,学校教育问题,一定离不开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和学生这些关键元素。因此,学校教育发展如何适应“自时代”的挑战,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重新审视与考量。

  1.学校“自组织”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组织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他组织,指的是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的组织;相反,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能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那么,当下的学校是“他组织”还是“自组织”?我们先看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当前,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不在学生、不在教师,也主要不在书记校长,而在教育管理部门,在于我们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落后: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教育权责交叉,上级部门管得过多过细过于简单,制约了基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管理方式单一,习惯于用分数管学生、用升学率管教师,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等等。”毫无疑问,过去直至当下,基层学校可以说是很纯粹的“他组织”!

  如何破解?袁部长在这次的讲话中也谈得非常明确而坚定:“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激发每个学校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一句话,就是还学校为“自组织”!让学校真正成为如梅贻琦先生所言的“研究学术和培养人才”的简单而神圣的阵地!当然,学校要实现“自组织”管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造血功能强大——学校文化真正成为共同的校园行走方式和教育生活方式;输血功能畅通——学校的组织流程扁、平、快,责权利明晰;用血功能发达——学校的最小单位,如班级、师生个体活动自由,富有生命力与创造力。 

  实际上,很多学校正在“自组织”的风口中急流勇进!北京十一学校、北大附中、清华附小、上海建平中学、深圳中学等,都是基于“自组织”优势而发展成功的典型代表。这些学校的成功,用昨天的眼光看,那是一种超前,一种勇气和魄力,但是如果用未来“自时代”的目光来审视,这只是一种常态,一种必由之路!只是目前我们全国绝大多数学校仍在“自组织”门前彷徨、犹豫,甚至远遁、退却。举个例子,因应国家“管办评分离”的政策指令,很多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早已将财政自主权完全下放到学校,按理来说,学校拥有了强大的“自组织”的经济基础,完全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真正能用足、用活这一政策,实现“精准投放”的,为数不多。

  可见,走进“自时代”,学校如何顺应“管办评分离”政策赋予的越来越多的自主办学权,重新调整内部治理体系,重建“自组织”,让学校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前景光明却又任重道远!

  2.教师“自课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重视。拥有一群好教师的学校,远远强于只有一位好校长的学校。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广大教师是不是以教育为荣,以育人为乐呢?

  北京大学教授秦春华在一次中学教师高级研修班上的调查很有说服力。他向学员们提了三个问题。“在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从一开始就想当老师的?”没有一个人举手。“那你们为什么成为老师了呢?”比较集中的回答是:为了谋生;高考成绩不高,只能上师范类院校;家里穷,只能上师范生,等等。“你们大多数已经教了十几年书,现在有多少人是喜欢当老师的?”只有四个人举手,不到整个学员总数的二十分之一。这些高级学员应该说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在教育上应该取得不俗的成绩,也一定因教育得到不薄的待遇,但就是这样的群体,却是如此“礼待”自己的职业。

0
0
关键字:学校 教育 自时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