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基础教育学制如何改?专家:反对缩短年限

来源:校长派微信公众号 作者: 未知 已有0人评论  2016/7/18 11:06:39  加入收藏

  认为“三年完成的课程两年就念完了”的说法实际上是把教育的任务窄化了,除了课本知识的教学,教育必须强调学生的素养,包括核心素养,教育不能忽视立德树人的问题。

  自1922年开始,中国就按照美国“633” 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实行教学,这奠定了中国现代的基本学制。从六十年代开始,“633”学制因为时间太长和分段的合理性遭到质疑,直到今天缩短学制的声音仍然存在。在今年两会期间,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就曾建议“将12年学制改成10年一贯制”,并且得到了众多社会声音的支持。

  然后,就在近日,教育圈又冒出了这样的声音:作家莫言的观点缺乏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与“缩短基础教育学制”相比,“分段”更重要。

  那么教育学制究竟要不要缩短?基础教育又该如何分段?且听下面几位专家怎么说。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支持学校实行“54”学制,但不支持全国统一实行

  就基础教育怎么分段的问题,我提倡九年一贯制,即学校的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教育,小学毕业后可直升该校初中,但是因为现在的小学和中学是分开的,实现起来相对困难,所以我认为学校可以实行‘一校一贯制’,或‘异校一贯制’。

  在我看来,中国现行学制存在的问题,根本不是缩短的问题,而是基础教育怎么分段的问题,进一步说,即便要缩短也不应该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对于为什么支持九年一贯制,我认为学段贯通的好处是课程可以调整了,可以更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

  而之所以主张“54”制是因为小学教育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育观念落后,而不是学制问题和课业负担的问题,而现在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的知识存在重复的情况。

  如果现在全国增加初中的年限,从初中的校制、师资也都要很大的变动。所以应该支持学校实行五四制,但不是统一的全国发文实行五四制。第一步不妨先把九年一贯制实行起来,或者实现异校一贯,让高中阶段选择多样化。

  或者,九年义务教育可以选择八年毕业,但是不上高中的话要有一年的职业教育,然后选择就业,而不用将义务教育修改成8年,缩短学制是不可能的。

  唐盛昌:上海中学原校长

  唐盛昌:现行学制弊端是小升初、初升高两次“强选拔”考试

  现行学制的弊端主要在于小升初、初升高这两次“强选拔”的考试体制。因为这两次考试牵扯到所有的学生,小学进初中,全部打乱重新分配,初中到高中又要再折腾一次。

  认为“应该三年完成的课程两年就念完了”的说法实际上是把教育的任务窄化了,除了课本知识的教学,教育必须强调学生的素养包括核心素养,教育不能忽视立德树人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课程高度的选择性和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除此之外,十二年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什么也非常重要。

  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已有部分地区已经在尝试将高中改为4年学制,除美国外,德国小学就四年,高中有各种各样的方向,德国的教育非常注重早期的分流,学生可以选择技术或者选择学术。

  现在来说,小孩真正独立思考,开始形成世界观、价值判断是在初三、高中阶段。所以需要在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学制可以给予最有利的支撑。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十二年基础教育的分段在很多国家是多重学制的,所以在这里有一个多重选择,有一个各种学制设计的立交桥的构建。

  王本中: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王本中:学制的制定必须考虑孩子正处于哪个阶段

  应试教育体制的两个关键词是“高厉害”、“强选拔”,12年基础教育不管是改成10年、8年,哪怕改成6年,也会有两年照样是复习应试。学制的改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每一段学什么,怎么学;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教多长时间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

  80年代开始的五四学制的探索我是直接参加的,五四制的探索做的很扎实而且很成功了,但是后来变成了一刀切,全部小学恢复六年制。教育规律是基于人成长的规律,人的成长的规律基于孩子心理发展、身体发展以及脑科学的研究,所以学制的制定必须考虑孩子正处于哪个阶段。人首先应该成人,然后再是成长、成才。

  对于十二年教育的分段,我认为,高中四年,第三年可以采取“3+1”的形式,“+1“”这个地方有很多灵活方式进行分流,可以分流到继续就读、职业教育、出国留学等。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