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郑泉水:回归本源是更好的教育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作者: 郑泉水 已有0人评论  2025/5/17 11:08:10  加入收藏

郑泉水:回归本源是更好的教育

郑泉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创办首席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现主要从事自超滑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生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随着社会从工业时代向数智时代转型,今天的教育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过去200年间,工业时代对教育的逻辑和需求,是“知识就是力量”和技能训练,是规模化培养标准化人才。如何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是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加强科学教育,强化核心素养培育”。面对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要具备高级思维,要有计划未来和创造未来的能力。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创生教育,回归人类的真我、回归真我的源头,即回归人类本源的教育。这是一种激发人的内在人格力量、牵引生命高质量成长的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孩子内心渴望探索的火种——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理想和探索的渴望,帮助孩子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

一、时代之问:什么是创新?

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清楚创新是什么?创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将一个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且这个现实还要是有益于社会的。那么,创新与教育、人才有什么关系呢?我想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一些看法。

我是从2002年开始深入思考并实践如何改变现有教育所面临的若干关键问题的,我注意到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忧虑、迷茫,甚至出现了自杀的悲剧,而且这种状况还在向中小学蔓延。反思我们的教育,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中小学的教育更多是在“玩中学”,而不仅仅是学知识。其实,身体好、有兴趣才能更高效地学习知识。就像同一批次种下的树,基因都一样,但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有的能长到50米高,有的却只能长到7米。因此,教育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和人才的成长。现在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度关注升学率,忽视了环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影响,忽视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的意义。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必须进行教育变革的时代。我们面临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全新挑战和机遇,教育的底层逻辑发生了转变。未来人才的竞争不再是分数的竞争,而是创造力的竞争;未来人才的核心能力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或技能掌握,而是适应快速变化时代的需求;未来稀缺的不再是拥有知识的人,而是有创造力的人。人类高级思维包括计划未来、憧憬未来、想象未来、创造未来的思维。创新思维是未来人才必备的高阶能力。面向未来社会,学生发展需要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需要找到自己最热爱的领域并奋斗终身。

很多学生之所以迷茫,其实是因为他们被动做了很多不想做的事。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作为他们成长的动力,那么他们就会主动探究,积极成长。因此,我认为教育,尤其是面向高阶思维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让他们自己决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为他们创造环境,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我最近写了一本书《破界创生:从清华钱学森班到深圳零一学院的创生教育》。我理解的创生教育就是以创新为内生动力牵引成长的教育,就是回归人的本源,让教育真正为人的成长服务。当今的教育变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要纲举目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的变革,培养出适应数智时代的人才。

二、成长之思:谁是X型学生?

我于1961年出生,上学时全程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的“无知少年”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教育。但这种“无知”并不一定全是成长的不利因素。我三年级时就高度近视,因为看不清黑板,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我不得不自学。慢慢地,我发现老师讲的东西太少了,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能掌握,于是就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基本上每天都在玩,这种“玩”其实培养了我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高度近视是“短板”,也带来了我受用一生的“长板”——自学能力,自学带给我选择的自由。在中学阶段,我进入了全县中学生篮球队,每个学年都要出去打一个月的比赛;我还是全县青少年绘画队成员,每学年集训半个月。我还曾尝试手工搭建一座桥,一搭就是半天,这种对事物的执着和热爱对我后来的科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经常缺课,但回来考试依然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篮球带给我强健、敏捷的体魄,绘画锻炼了我的空间想象力,造桥的经历让我专注、有创造力,这些素质支持我年过花甲依然能够每天精力充沛地工作超过12小时……可儿时,我只是觉得“好玩”。

在大学阶段,我遇到了许多良师,他们的为人为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虽然只专注于一门课,但其他科目的成绩却都很好。这是因为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我的思维能力。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教育并不是只有传统的模式,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

我的学习成长经历其实并不是个例。邱成桐、徐冠华、贺福初等人也有类似经历,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书《异类》还系统性整理了这方面的案例。我将类似这样的学生称为X型学生。他们不同于我们常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那种每门课都考得好、全面发展的A型学生。相反,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和热情,而在其他方面表现平平甚至较差,他们并没有完全遵循传统的教育路径,而是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三、清华“钱学森班”:营造鼓励创新的生态

2009年,我开始创办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希望创造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潜能、避免成为“失败者”的教育试点。清华大学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可以说几乎都是“第一名”,所以很多孩子入学后无法接受班级里会出现第一名和第三十名的巨大差距,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有的甚至放弃了努力,即使他们拥有卓越的天赋。于是,我有了一个使命,就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领域的佼佼者。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就是鼓励学生去做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一旦他们做到了,自然就成了该领域的先驱者。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也就是“创生教育”,这是“钱学森班”的核心理念。

但创新并非易事,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内在动力,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热情、感兴趣、十分擅长。同时,这件事还需要对社会有意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持续投入,发挥创造力。我将其称为“激情”(Passion),这是推动学生不断前行的关键。其实最难的事情是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激情”。这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方法,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在每一届“钱学森班”,我平均要花一年多时间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但这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他们找到了,就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一个学生,他进入“钱学森班”时就对所学知识产生了质疑,认为很多课程没有意义。他花了很长时间,在快毕业的时候才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后来他带领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有一个本科生,攻克了我的研究生们都不愿去攻克的难题,三年完成了博士学业并获得了清华大学学生的最高奖——特等奖学金。在学习生活之余,他也有充分的时间锻炼身体、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痛快地成长。还有一个学生,他在大二时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自主学习了大量研究生的课程,虽然当时没有获得学分,但他的学习效果却非常好,后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有许多教授愿意帮助他深化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激情,不仅点燃了自己,也感染了很多导师。

在“钱学森班”,我们营造了鼓励创新和探索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失败、敢于失败后再尝试。对于考试,学生考60分和100分是一样的,只要不会因不及格导致被开除就可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视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真正想学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因为有的人长得快一点,有的人长得慢一点,有的人大器晚成,教育需要给这样的人成长空间。

四、深圳零一学院:搭建破界成长的“天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家对宇宙起源和万物生成的观点。在“钱学森班”之后,我们在深圳创办了零一学院,一个破界、无界大学——把学段打开、把学科打开、把地域打开、把文化打开。

我们将清华大学“钱学森班”、深圳零一学院模式的核心或灵魂描述为具有相似哲理的“一中心、双螺旋、三聚变、三生无界”。一中心,是以学生的激情为中心,这是学生成长的真正内生动力(内因)所在。在“钱学森班”,我们花费了最大的心力创造一个环境(外因),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激情,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双螺旋进阶研究,即精深学习,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激情并实现痛快成长的高效方法论。积极心理学中的“心流”理论,是用好这个方法论的基础。三聚变,即“X型学生-X型问题-X型导师”匹配聚变,构成了如何实现师生相互吸引、成就共同梦想的“第一性原理”,体现的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导师的超越需求。三生无界,即零一学院的问题跨越校园和地域、跨越学科、超越年龄、超越班级等。目前,全国有23所大学、74所中学参与到这个生态中,我们从“钱学森班”的“微生态”开始,走向了一个更大的生态。

我们都知道,改变人的认知是非常难的,但我们可以先从小范围开始,寻找一批共识度比较高的人进行试点。等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这样年复一年,通过复利效应,影响力会不断扩大。这种方法需要耐心,但实际效果会很快显现。我们不能硬推改革,否则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改革需要一步步来,沿着正确的方向逐步推进。

中学阶段的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在中学阶段,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甚至可以把已知的东西当作未知让他们去探索、去好奇。因为他们的脑袋一开始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在未知的空间里会有很强的求知欲。我们可以用提问驱动的方式,小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事情,到了中学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到了大学再引导他们去深入研究。这样,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贯通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回归本源:让冒尖的成为拔尖的

我想从冒尖和拔尖的角度谈谈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要先明确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很多人认为考试成绩好就是拔尖,这是不对的。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在知识维度之外,有热情、有快速学习的能力、有开放思维、敢作敢为的人。他们应该能够从无到有地创造出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东西。而冒尖,则是指学生主动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让别人看到他们的优秀。这个过程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冒尖。我们不需要去刻意选拔,只需要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去展现自己。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冒尖和拔尖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去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把思维培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我们不能强行塞给他们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去学习和成长。同时,我们也需要家校协同,共同培养学生的冒尖和拔尖能力。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现自己。我们还需要改进评价和选拔体系,使其更加公平、更加科学。我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改革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步地推进。同时,我们也需要勇气和决心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改变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现状,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0
0
关键字:
上一篇: 蒋勋:停下来,揉揉孩子的肩膀
下一篇:没有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