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朱旭东: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教育:挑战、问题和路径选择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朱旭东 已有0人评论  2023/12/26 15:39:43  加入收藏

教育强国建设已然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目标。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面对以上大背景,我们需要进一步阐述教育强国建设中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成因,解决这些问题的总体思路,以及根据总体思路可以有哪些针对性的对策举措和建议。

一、教育强国建设中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1]基础教育之所以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是因为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到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实现,尤其是直接决定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能否实现。换言之,在人口大国转化成为具有高素质、创新型人口强国的过程中,基础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基点性作用。为此,结合时代变革需要,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指向儿童全面发展的新素养培育。

新素养培育的目标主要表现在:(1)应对人工智能时代要求,推进学生创新素养教育,尤其是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扭转传统以刷题为主的学习方式和“唯分数”的评价导向;(2)应对数字时代要求,推进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尤其要构建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工程思维的教育体系;(3)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领域“断链”“断供”“卡脖子”等严峻外部环境,推进学生科技素养教育,并完善制度和体系建设;(4)应对生存方式的信息化、网络化以及虚拟世界的“人—机”关系所带来的人文、情感、心理等巨大变化,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素养、新人文素养教育,并思考新举措和新方法;(5)面对中国承担全球发展责任的需求日益急迫,发展学生的全球公民素养和领导力素养教育,并将其早日提到教育发展日程;(6)应对未来社会复杂的跨领域、跨部门、跨组织的问题解决要求,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跨学科素养教育;(7)为满足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展需要,构建完善学生健康素养教育体系。

二、教育强国建设中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基础教育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这其实是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向。换句话说,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着教育功利化以及不良的教育环境和生态等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亟待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地方政府主要指区县级政府,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儿童全面发展观,没有形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观,简单将中考和高考成绩作为教育工作成绩和教育质量指征,这与中央有关评价的精神极不符合。教育强国建设必须转变教育政绩观,把教育政绩观转变到对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的双重评价上来。

二是把数字教育仅当作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教育,尚未转变到以培养数字技能、数字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世界已经全面进入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数字文化、数字教育蓬勃发展,其中数字教育是基础,但当前除了人工智能等少数专业以外,其他教育领域都还没有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这与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新需求不相称,教育强国建设一定是数字教育强国建设,数字教育强国最终要体现到儿童和教师的数字素养、课程和教学的数字化、学校教室以及家校协作等全面的数字化上来。

三是分科为主的教育模式弱化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科学教育的社会化功能观念欠缺导致人们的国家科技危机意识淡薄。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以分科为主,无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都是如此,因此落实“五育并举”、推动融合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分科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复杂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能满足综合化问题解决对人才创新能力的渴求。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将这种分科教育模式转变为学科整合教育模式。同时要改变科学教育的社会观念欠缺和认知模糊的局面,因为这直接导致了人们关于国家科技发展的危机意识淡薄。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把科学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等置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来建设。

四是网络时代的短视频、自媒体、网络游戏盛行,让儿童成长和学习环境增加了外在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如快餐式短视频流行,导致儿童因父母沉迷网络而缺少被陪伴的机会,儿童自身沉迷短视频,也失去了动手操作等促进多感官通道发展的机会,进而影响大脑发育;自媒体短期效益的诱惑,容易让儿童成长过程中缺乏长远目标、长远规划和理想追求;网络游戏的虚拟社会化也使儿童失去了与同伴一起玩耍和陪伴式成长的机会,严重影响到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尤其使单亲家庭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孤独型成长模式更加恶化。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扭转这种长期、潜在、隐性的儿童成长不利因素的影响。

五是教育与国家安全、全球科技竞争、全球责任和领导力的关系意识亟待加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在国家安全、全球科技竞争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这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要面对的挑战。事实上,进一步厘清并阐明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与国家的全球科技竞争、教育与国家的全球责任担当和领导力的关系还没有进入到教育的议事日程当中。无论教育政策的国家安全取向,还是教育与国家的全球科技竞争的规划,抑或教育与国家的全球责任担当和领导力的目标设定上都还处在朦胧状态。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把这些关系设定为急迫的议事对象。

六是教育过程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跨学科性的思维尚未形成。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推进“五育”。当前在“五育”实施中已经注意到并举、融合的路径。智育一体化通过教材的系统编写得以实现,德育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也已然开展,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尚未关注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路径。以美育一体化为例,美育涉及五大艺术门类,在中小学国家课程标准中包含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科目,当前艺术学习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跨学科性的设计,学生可能从小学一直到高中也没有学会一项艺术技能,这与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很不相称。

七是健康教育与全面理解健康发展的逻辑关系尚未建立起来。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把健康与体育列为一门学科,这种设计尚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因为健康除了睡眠因素之外,还受制于生理卫生、营养、运动、积极心理和常见疾病预防等因素的影响,由于缺乏多因素的考虑,当前的健康教育没有生理卫生教育、营养科学教育、运动科学教育、积极心理科学教育以及常见疾病预防教育等系统化的安排,导致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这也会影响强国建设中“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三、教育强国建设中基础教育的路径选择

建设教育强国,构建基础教育新素养教育体系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教育之中,落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之中,落实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之中,以“五育”和谐、并举、融合、一体化的路径,实施“儿童全面发展”教育和“学生学业发展”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几项针对性举措:

一是构建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双重评价体系,以及构建以“五育”为基础的儿童全面发展教育和以学科为基础的学生学业发展教育体系。当前,关于学生学科学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只是在评价框架和指标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关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评价还没有得到充分讨论。为此,我们首先要构建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的指标,确定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的指标框架。一般来说,儿童全面发展的指标框架主要包括大脑发育和身体发展、认知和情感发展、道德和公民性发展、社会性和个性发展、艺术和审美发展以及健康与安全发展等指标[2];学生学业发展的指标框架主要反映学生的学科学习所获得的成就,其指标包括学科知识(概念、原理)、学科能力、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本质、学科文化、学科学习技巧、跨学科以及学科思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儿童全面发展与学生学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作为人的儿童全面发展,后者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学业发展;儿童全面发展是人的本体,是独立的个体,是社会的个体,它具有全面发展性;学生学业发展是指学生学习学科所获得学业成就的程度,学科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学生而言是外在的,不是价值论的,不是本体论的,学生学习学科既获得学科学业成就,又促进作为人的存在的儿童的全面发展[3]。之所以讨论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双重评价体系,是因为没有针对儿童全面发展的评价,同样也没有关于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评价。

二是构建将数字技术全面融入学生学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对培养儿童创新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这种创新能力已经无法与数字技术割裂开来,换句话说,未来的科技创新一定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为此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把数字技术全面融入学生学业发展教育体系中。无论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还是学业评价,都可以改变单一的纸笔学习、作业、测试,融入数字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在学生学业发展评价中也要将学生是否会使用数字技术纳入其中。此外,在自然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结合学科内容、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整合的需求,要大力改造中国教室文化,把教室打造成为学生可以进行体验式、沉浸性、探究性学习的场所。

三是构筑全面的科学教育体系,建设科学教育的“新基建”。构筑全面的科学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学生的科学学业发展目标、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符合时代需要又能体现科学发展前沿的科学课程、科学学科的教与学以及为开展科学教育、进行科学学习所必备的环境设施。其中,科学学科学业标准可以从学科思政、科学知识和能力、科学文化和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学习技巧、科学的跨学科学习等方面来构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国科学教育的一个短板,从科学教师的资格制度建设到科学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都需要进行完善,尤其需要构建大学科学学术学科的教师教育体系和中小学科学科目学科的教师教育体系;更为急迫的是需要建设科学教育的“新基建”,从传统以纸笔为主的科学实验室形态转变成为以数字技术支撑为主的实验室,同时需要全面改造科学教育的教室文化,把教室改造成为学习科学所需要的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所有的工具和技术叠加、整合的科学教育教室,同时开展计算教育、工程教育和STEM教育。

四是构建集生理卫生科学教育、营养科学教育、运动科学教育、积极心理科学教育、常见疾病预防科学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化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儿童的健康能力,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一方面,健康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支撑健康中国建设;另一方面,没有一个健康教育强国何来教育强国?因此,教育强国建设理应包含健康教育强国。健康教育强国建设需要遵循科学逻辑,要开展生理卫生科学教育,既要使儿童掌握生理卫生科学内容,又要养成生理卫生习惯;要从向学生提供营养餐转向通过营养餐以及营养科学教育使学生掌握营养知识,提升合理膳食能力;要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中关于“体育”的要求,开展运动科学教育,既要促进学生运动方面的“学业发展”,包括运动知识、技能和伦理的发展,又要重视运动习惯的培养,从而让学生从小养成终身科学运动的习惯,为此要构建运动学业一体化[4]的教育体系;要从以心理咨询和干预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向关注积极心理培育和学生生涯指导的积极心理科学教育;要完善常见疾病预防科学教育,进行有关医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等的科学教育,让学生对常见疾病、流行病等具有理性认识。总之,我们要用系统思维来构建学校健康教育体系,从顶层设计上思考健康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


注释

[1] 习近平.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 求是,2023(18).

[2] 朱旭东,刘丽莎,李秀云. 儿童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学业发展之辨——兼论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的双重评价[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2):25-40.

[3] 朱旭东,李秀云. 论儿童全面发展概念的多学科内涵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02):1-16.

[4] 朱旭东、邵婷、韩晓伟.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内涵、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23(6).

(作者:朱旭东,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