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 陈振芳 已有0人评论 2023/5/31 15:41:18 加入收藏
“新时代乡村教育有三大历史性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张志勇
5月28日,2023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开幕,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张志勇在《重塑与重构:系统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发表上述观点。
张志勇认为,首先是城乡教育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约60%的义务教育学龄人口集中在城市学校就读,30%-40%在乡村学校就读。
其次,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长期以来,乡村学校面临着优秀教师进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重大挑战。目前这一局面得到改善,一方面,乡村与城市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大幅缩小,另一方面,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最后,乡村学校布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目前,乡村儿童上学几乎都集聚在乡村中心幼儿园、小学、初中。过去,村村办小学的局面不见了。
张志勇指出,当前流动儿童上学主要有两种,一是父母从农业转入第二、第三产业,儿童跟随父母到城里读书。二为教育流动——因城乡教育差距大,学生从乡村流向城市。“乡村教育能不能就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美好教育需要,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他进一步指出,乡村教育还面临四大挑战。
一是乡村学校的学龄人口逐步减少,空心学校、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二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仍然短缺;三是乡村学校的办学活力不足;四是教育信息化水平低。
针对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张志勇提出五大建议。
第一,优化乡村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为乡村孩子供给更高质量的教育。
张志勇在中国西部调研时发现,当地一个乡镇户籍人口1.2万,目前有3000留在当地,几乎都是老人。由于人口变迁和流动,当地一所2014年建成的学校,容纳1000多学生,现在仅有19个孩子、13位老师,1-6年级每个班最少的是一个孩子,最多五个。仅教师工资而言,年生均教育成本五万多元。
第二,全面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办学,城市带动乡村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城乡教育资源流动是当下一大难题。乡村学校学生少、教师多,只有通过办学体制改革,才能让城乡教育资源流动起来。只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才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
“我们目前希望有三种体制。一是城乡学校‘一个法人,一校两区’的办学体制;二是‘城乡合作,一体化考核’模式;三是‘城乡帮扶,资源共享’模式。”张志勇表示。
第三,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生活补贴和基层工作津贴,职称评审优惠等做法,乡村教师留得住的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但乡村教师的周转宿舍、专业发展支撑体系等仍有待解决。
第四,积极推进双师智慧课堂。
第五,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填平城乡之间的家庭教育资本鸿沟。
张志勇表示:“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具有基础性支撑和稳定器作用,既体现在稳定乡村人心、支持乡村人才在乡村就业创业的作用,也要看到乡村教育对乡村文明和乡村治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乡村教育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教育必须承担起培育、建设和分享共同富裕社会之生命主体的神圣责任。即让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享有共同优质的教育,为乡村孩子参与建设、分享共同富裕社会成果奠定发展基础。
当天,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也在论坛上指出,目前,中国乡村教育主要面临教师教学水平总体不高、优质师资较难长期扎根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大且空心化、普通高中班额较大、教育信息化程度与师生信息素养较低,以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等。
“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解决乡村教育发展短板,不仅要依靠国家投入、政策支持,还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协调教育行业各方资源共同参与。”杨丹称。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