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张志勇:推动教育现代化要关注六个统筹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作者: 张志勇 已有0人评论  2023/3/15 21:10:18  加入收藏

党的二十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确立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地位,做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部署,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相关表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

一、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战略进行三位一体统筹表述,高瞻远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确立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地位

党的二十大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教育改革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一共十五个部分,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第五部分,放在政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之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根本战略思想。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乎人民生活幸福,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二)要求“一体化”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事业

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484美元。按照美国学者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人均GDP10000~30000美元处于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人均GDP大于30000美元则进入财富驱动发展阶段。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必须靠人才,人才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一体化”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发力、整体联动,才能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这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它们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

(三)要求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统筹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之中,一体化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体现了党对“三个强国”建设相互作用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没有教育强国就不可能有人才强国,没有人才强国就不可能有科技强国,必须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统筹“三个强国”建设的基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核心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教育强,则人才强;人才强,才能科技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加快人才自主培养,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才能为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二、统筹教育公共服务与促进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要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无疑担负着重大使命。为此,必须培育和造就致力于建设共同富裕社会、引领人民共享共同富裕社会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公益、均等、均衡、包容发展之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教育,要更加关注以下内容。

(一)基础教育要更加突出其公益属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致力于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教育,对于学前教育而言,要通过加强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供给,提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补贴标准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学前教育成本。对于普通高中教育而言,要完善普通高中管理体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普通高中的公益性。同时,要强化校外教育的公益属性,加快校外教育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降低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成本。

(二)基础教育要走高水平均等化办学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按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的要求,应以促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未来,要把生均教育事业费、基本办学条件、教师配备标准等纳入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清单,通过提高公共服务标准,提升县域内义务教育底部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使之尽快成为人民群众身边的“好学校”。

(三)基础教育要走高质量均衡化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共同富裕,要求基础教育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为抓手,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大力缩小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差距。应持续完善优秀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进一步优化优质资源富集学校的学位分配制度,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要以高于城镇学校的标准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改革乡村学校办学体制,大力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以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一体化办学,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发展。

(四)基础教育要走多样特色包容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这为我国高中教育发展明确了新的战略方向。长期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形成了普职分流,普通高中又分为重点、非重点办学的分层发展格局。无论是在经费保障、教师配备,还是生源配置方面,高中阶段学校都呈现出“倒金字塔分布”格局:越强的学校,经费和资源越多,越弱的学校,经费和资源越少。资源配置的这种“马太效应”,严重影响甚至固化了受教育者的阶层流动。高中教育亟须突破这种分流、分层的办学格局,而要以高中阶段教育多样特色包容发展为目标。

三、统筹职业教育与实体经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五个强国、一个数字中国”建设,要求职业教育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要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总要求,以“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为新战略,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新要求。

(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伴随着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整个社会对技能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倍以上,而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已达2.5倍以上。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术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相关资料显示,日本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50%。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现代职教强国。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际劳工组织在《2021世界就业趋势》中提到,青年就业所需技能包括基础能力、数字技能和社会情感技能,促进青年就业首先要使青年尽最大可能接受高品质的教育。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强调自身的类型定位,也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大教育观,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衔接、融通发展。中小学教育要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教育要加强文化素养教育,提高技能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创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创新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以学校为主导的学校热、企业冷的“校企合作”,转向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有积极性、学校有热情的“企校合作”。截至2022年9月,全国范围内已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构建起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了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职业院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要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类型、层次、结构的要求,实行校企联合招生,为行业企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

(四)推进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融汇发展

将高校科技研发、企业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实施“科教融汇”,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华中科技大学十年来坚持深耕光电领域,和相关龙头企业建立了25个联合实验室,逐步建立起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国家科技基地集群优势。华中科技大学支撑中国光谷“光屏端网”产业集群突破6000亿大关,现正努力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国家应建立面向未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战略性研发基金,支持国家一流大学和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推动职业教育与就业培训共同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未来国家应注重加强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共同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产业升级、产业转型以及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就业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越来越重要,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1万余所职业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格局正在形成。

四、统筹双一流大学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同时要求“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一)确立双一流大学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战略路径,强调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要求统筹双一流大学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确立双一流大学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的战略主体地位。

(二)把双一流大学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人才自主培养的主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求“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双一流大学要从人才选拔入口、人才培养过程到人才培养出口,全过程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让拔尖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主战场。

(三)把双一流大学建设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双一流大学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中要发挥先锋队作用。令人欣喜的是,新时代的前十年高校新增两院院士350多位,近三次新增两院院士总量中高校占比都超过了50%,同时,高校还集聚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总数的70%。双一流大学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要发挥主力军作用,要扎根中国大地,以“四个面向”为导向,优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人才链、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为基础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促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五、统筹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以及“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体现了党对新时代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高度重视,同时进一步确立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一)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全面加强社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在全社会特别是舆论宣传阵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行各业要大力弘扬劳动、奋斗、奉献、创造、勤俭节约精神,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提供榜样引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向学校开放,建立健全学校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体系;健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体育、妇联、民政等部门主管的校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加快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市县政府要加快建设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统筹指导区域家庭教育;市县民政、妇联、教育部门要合力推进和建设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让人民群众在社区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导;教育部门要指导中小学健全家长学校,积极开展家校沟通,全面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二)全面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教育理念上的协同,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才算优秀的学生上达成共识;形成教育方式上的协同,要让广大家长掌握和实践科学的、理性的、民主的、积极的家庭教育;形成呵护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协同,儿童的心理和心灵是美好的,但又是非常脆弱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滋养和保护;形成促进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上的协同,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高质量的课程、实践活动,等等。

(三)加快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履职、主体实施的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各级政府要统筹指导、全面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社会各部门要分别履行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管理职责,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亿万家庭要履行好自己应承担的教育职责。

充分发挥学校社区教育理事会、家长委员会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学校是主体、是“主心骨”,要通过学校社区教育理事会组织协调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校外教育特别是社会实践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要通过学校家长委员会把广大家长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分享家庭教育经验、参与学校教育和学校治理,积极建设美好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生活。

六、统筹教育发展与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教育强国相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面临一系列挑战,必须统筹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坚持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

(一)坚持中国教育的自信自立

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其中既包括有着深厚积淀的教育传统,更有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教育成就。近四十年来,我国各级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21年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宣布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在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资格坚持教育的自信自立。

(二)努力提高全民人均受教育年限

发展仍然是我国教育的第一要务。第七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与我们跟踪研究的世界13个教育强国平均12.4年的数据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受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委托,笔者作为首席专家牵头“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课题研究,选取的13个世界教育强国为: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芬兰、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为此,努力提高全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应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教育工作重点。一是要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9年义务教育延长至12年义务教育,是欧美发达国家建成教育强国的基础指标,也是提升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关键举措。二是提高职业教育发展重心。适应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亟须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层次,要逐步建立起以专科职业教育为基础、本科职业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是提高高等教育发展重心。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加快调整完善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在巩固本科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硕士、博士入学人数占高等教育总人数的比例。四是提高成人继续教育的重心。鉴于通过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空间越来越小,未来要把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的重点聚焦在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群体之上。

(三)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改革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继党的十八大之后,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以及“推进教育数字化”。要实现以上目标,一是要落实教材建设管理职责。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把教材建设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可靠载体和坚强阵地。二是要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激活和释放学校活力,切实解决“管得宽”“管不好”“管不了”等学校教育治理中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失灵等问题。三是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教育政绩观转型、健全学校评价体系,深化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评价改革带动育人方式变革。四是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有机结合。全面赋能学校教育,推动学校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

作者: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