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成尚荣:非正式学习推动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成尚荣 已有0人评论  2022/12/24 19:01:07  加入收藏

非正式学习原本就寓于学习之中,提出非正式学习,是学习完整意义的回归。非正式学习的价值功能需要再认识、再提升,要将其置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的大背景下,并聚焦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学校教育面临的四个问题:

学校教育开展的是正规教育、正式学习,究竟需要不需要非正式学习?

儿童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正式学习,如何从人性出发,开发非正式学习?

非正式学习需要现代技术支撑,在实施中应该关注什么?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者结合,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

由此,推进非正式学习,建立完整意义的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将育人方式改革落实在学习之中。

 一 、非正式学习的提出是学习完整意义的回归

在教育史上,以至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上,总有一些词语是不朽的,表达着对人类的核心关切,比如学习。学习像一道不朽的光照亮人们的心灵,照耀着前行的航程。的确,自古至今,学习一直镶嵌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丰盈着心智,激发着无限的创造力。爱学习、会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对学习的研究我们始终抱有敬畏之心,锲而不舍,学而不厌,常研常新,在学习中不断创新,这就是学习的不朽价值意蕴。

谈论学习,不能不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由于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的学习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正式学习的概念,准确地说,谈到学习,必定是正式学习。其实,从一开始,非正式学习就在学习之中,只是没有非正式学习的意识,非正式学习被正式学习所掩盖、所遮蔽。因此,非正式学习概念的提出,是对完整意义学习的回归,是对学习认知的一大进步。

非正式学习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即从学习概念中分离出来,是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40年代“非正式教育”的提出而衍生的。后来,1970年联合国在国际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再次阐明:“从现在起,所有这些途径,不论是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不论是制度化的还是非制度化的,原则上,我们认为它们是同样有效的。”其中,“所有途径”“非制度化的”就包括和指向非正式学习;“它们同样是有效的”,是对非正式学习价值功能的承认。这样,非正式学习开始进入教育领域,成为教育大厦一个支撑的元素。事物的价值从来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非正式学习虽然提出时间相对较晚,却一直默默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正式”提出非正式学习,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刷新人们对学习的认知。今天,有必要重新认识它、发现它,并在践行中实现它。

中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质是构建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教育高质量的实质是育人的高质量。毋庸置疑,育人的高质量离不开高质量的学习。高质量的学习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学习,离不开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多元的学习方式,当然也离不开非正式学习。否则,学习会有缺失,人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而非正式学习恰好弥补了正式学习的不足,以高质量学习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深层意义之一,即以完整学习推动教育质量的发展。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视角来审视非正式学习,我们的站位才会更高,认识才会更深刻,行动才会更自觉、更积极。

再往历史发展的逻辑看,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命题,引导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教育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强国战略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伟大的时代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从学习的视角看,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首先是个优秀的学习者,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是个创造性的学习者,也是学习的享受者。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来自学习,既来自正式学习,又往往来自非正式学习。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灵感的涌现、思维的激扬、创想的生成,往往是因为闲暇生活中那些不经意中的某种触发,这正是非正式学习的典型情境和优势,显现了非正式学习不可低估的价值。在世界顶尖级科学家论坛上,诺贝尔奖得主、卓越科学家们一直在强调,我们要点燃孩子们的爱好,让他们在“随意”中有新的想象、新的创意,重要的不是学习的计划,而是随意地学习,即非正式学习,让他们打开心扉,领悟到一种思想方式。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今天我们对非正式学习应当有更强的意识和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今天,我们要以非正式学习促进儿童青少年创造性成长。

 二 、学校教育中开发非正式学习独特价值需要回答好四个问题

关于非正式学习的界定,学界已基本形成了共识: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生活、工作、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非正式学习更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更体现情境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更追求知识的更新与迭代,学以致用,重视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这些特点显然与正式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相契合。当下,我们要在准确把握非正式学习要义与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有关问题,深度开发非正式学习的独特价值,在完整的学习中培塑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完整的人。

其一,学校教育中还需要非正式学习吗?回答是肯定的。尽管非正式学习常常发生于课外与校外,但是,校园内的教育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空间和时间都填满,也没有可能更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活动都课程化。学校应给学生留下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哪怕是一个小角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规划,自己寻觅,自己调控,兴趣所致,有新发现、新进展,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才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我们常说:儿童是学习的主人,以学习者为中心,那么,我们何不尝试把这方小天地、小角落还给儿童,让他们自由地去合作畅想,让他们大胆地去创造实践?或许,也恰恰是这方小天地、小角落,发生着真正的自主学习,激发着他们的求知欲、想象力,让那些生动的经验、个性的思维、创造的能力在这里面“长”出来。学校应该主动为学生打开通往社会体验、未来生活的“窗户”,让他们兴致勃勃、充满期待和热忱地奔赴新的追寻与探索,开启非正式学习的“旅程”。换个角度去讨论,“双减”政策下实施的课后服务,又为非正式学习打开了新的一扇门窗,提供了非正式学习的契机,与此同时,非正式学习为“双减”的深入实施作出新的探索和贡献,假若能安排一些非正式学习,很有可能让“双减”走向优质,对此,我们应提倡尝试。

其二,儿童需要非正式学习吗?回答是肯定的。学习对任何人只有阶段性而无完成性,非正式学习既能满足成人学习新知识的需求,也更适应儿童们自由的天性。我们应牢牢确立儿童是终身学习者的理念,而且于儿童而言,可在非正式学习中释放生命的活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生成实践智慧。永远的过程性再次确认了,在学校中,在学校学习中,非正式学习对孩子创造性成长恰似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发展天地。儿童可以在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不受时空限制地,以多元、创新的认知方式引导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这种“新”体现在理念和模式的双重创新中给儿童带来的全新学习体验,其学习活动的双向交互性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回忆,孩子一生下来,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他会在父母的引导下自己探索,开始自言自语式的学习。随着成长,他们开始摆脱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管束,东张西望,四处寻找,任何一样事物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此时他们的学习已经发生了,学习已看得见了,这样的学习是一种非正式学习。而孩子的这种渴望学习的天性一直在延续,延续到幼儿园、小学以至中学,遗憾的是,这种非正式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常常被正式学习所挤压、所伤害。如今我们提出儿童同样需要而且更需要非正式学习,是对孩子学习渴望的保护和开辟的渠道。

其三,非正式学习如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学习离不开工具,同样,使用工具也是一种学习。工具的进化史告诉我们,尽管工具的形态不断变化,功能不断改进、提升,但工具永远存在,工具永远伴随着学习、支撑着学习。进入新的时代,现代技术越来越发达,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入,对环境、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管理、教师发展、学校组织等教育活动产生系统性的变革影响,教育教学系统的结构和形态正在发生变革与转型,线上线下O2O相融的混合学习形态必将成为新常态。技术支撑下的非正式学习有了更大空间、更大可能,非正式学习与技术融合势在必行、不可逆转。在此背景下,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把研究的视角定位为“互联网+”视域下的非正式学习,力图以理论为指导,并通过一系列的校本化实践为小学创造经验。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在非正式学习与现代技术融合时,一直坚持让工具退到后面去,让人站到前面来,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技术、工具永远为人的学习服务。在这样的非正式学习中,孩子们像长了翅膀。当然,他们也探索了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同样与现代技术融合、支撑,所呈现的不同样态与特点,这是难能可贵的。非正式学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符合未来儿童非正式学习的发展方向的,也回应了联合国召开的教育变革峰会发出的“用数字化学习和转型推动教育变革”的呼唤。

其四,非正式学习如何与正式学习相整合?这是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关系有所了解。人本主义的代表学者卡尔·罗杰斯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即强调了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中,“自由的学习”包含了多少儿童的学习期待与成长梦想。“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包括了正式学习,也包括了非正式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我们更关注课堂里的正式学习,而且正式学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儿童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更多体验和展示的平台,比如项目可以自己选、规则可以自己定、活动可以自己搞等。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决策、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创造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对非正式学习的关注和研究是很不够的,因而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同向同构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一大缺憾。如何结合有许多方式,但比方式更重要的是理论积淀和持续性地行动积累。我认为,两者的结合应该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是为了不教”。从某种意义看,“教”主导下的学习更多的是正式学习,而这里的“不教”更多的是非正式学习,“不教之教”可以将两者融为一体。二是变革规则、制度的理念。非正式学习看似是无制度无规则的,其实学生内心已构建了适应自己的学习制度、规则,所以两者的结合,可以在创新学习制度上下功夫,用创新的制度规则将两者串联起来。三是鼓励教师自己去创造。教师们可以从实际出发,创造多样的结合方式。

非正式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也是育人的理念。说到底,非正式学习的价值与活力在于推动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对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将育人方式全面地落实在学习方式之中。

作者:成尚荣,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国家督学,研究员。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