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林崇德:做“眼中有人”的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林崇德 已有0人评论  2022/6/23 16:31:00  加入收藏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这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育人蓝图,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修订课程亮点纷呈,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此次修订为课程注入了学生核心素养“基因”。

如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为唯分数、唯升学所困扰,加班加点,“苦练”已成为常态,已成为教育的顽瘴痼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的,“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究其根本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出了偏差,教育者心中缺少了大写的“人”。

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长期存在的这些问题,此次课程修订坚持了素养立意的理念,在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各学科结合自身性质和特点,进一步优化了表述,着力体现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和学段特点,如语文学科,把高中的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调整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数学把高中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调整为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并分别提出小学和初中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以学科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结合学科内容形成了课程目标,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唯物史观”,其内涵是指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课程目标则确定为“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

课程内容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要素,如何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是课程观的直接体现,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则强调学科逻辑,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素养立意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基本概念,还应包括相应活动,并通过活动或项目实现内容的结构化,如科学提出了13个核心概念和4个跨学科核心概念,统整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应学习的科学知识,如信息科技提出了9个模块,语文设计了6个任务群,等等。

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完成阶段学习后预期学习结果的刻画,简言之,就是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度,区分达成度水平的描述就构成了学业质量标准。在此意义上,学业质量标准不仅是教学的依据,解决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更是考试评价的依据。各科课程标准都给出了评价和考试命题建议,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得怎么样,更关注怎么学;强调素养立意命题,注重创设情境,突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

教学实施是课程理念转变为教育实效的根本途径,倡导什么样的育人方式,直接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首先有清晰鲜明的育人指向,适恰而具体的目标,如道德与法治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鲜明的政治立场、清晰的价值导向和知行合一的具体要求。其次要采用适宜的方式,提倡大单元教学,设计真实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或任务,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经历专业者思考和行动的过程。再次,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我总结,自主发展。当然,最根本的遵循是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注重体现学生学习逻辑,如初中地理,从认识全球到认识中国,再到认识区域,借助形象直观的地球仪、地图了解地球大概,之后再具体到点,符合先感知整体再到细究局部的认知规律。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基因”从理念到行动建议,已经根植于课程之中。

素养立意的课程从学科本位转向学生立场,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育人为本原则的生动体现。高质量的蓝图,需要合格的施工者才能把理念变为合乎要求的现实。著名教育家林砺儒20世纪60年代曾经提出,教师既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既要学识渊博,也要对人生有丰富而深入的体验,尤其对学生要有透彻的理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藉由核心素养描绘了新时代学生的“画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透彻了解学生、做“心中有人”的教育者提供了有力支撑。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