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朱旭东:培养创造性人才,变革教室文化是必要的

来源:中小学校长论坛 作者: 朱旭东 已有0人评论  2021/9/12 10:24:35  加入收藏

过去我们都说课堂文化、学校文化,关于教室文化很少被提出。可能对大家来讲太习以为常,但实际上世界的各个国家普遍地采用了以教室空间来培养人才。当我们走进不同国家教室的时候,教室文化是不一样的。目前,教室文化并没有引起教育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学生应该在什么样的教室中学习?现在的孩子要么在家,要么在教室,却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打交道。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创造性应该如何培养呢?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充满着风趣性、集体性、合作性,现在有很多游戏,但是可能很多家长认为太危险了,所以不让孩子玩。孩子一直待在安全的环境中,就失去了在非安全环境下的成长机会。

在过去那个时代,孩子的成长除了在教室空间里面的成长,还有在大自然、泥土里面亲密接触的成长空间。现在,既然已经没有了过去大自然的成长空间了,那怎么办?我们要探讨如何在教室里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如启发式的、探究式的、合作式的、个性化的、项目式的学习方式。现在,项目式学习已经在全国各地各个学校里进行起来。那么,在学校里,在教室里如何进行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的目标是问题解决,但是问题解决是情境化的问题解决,在教室里面怎么情境化呢?尽管有虚拟情境、模拟情境、认知情境,但设置好的情境让孩子开展项目学习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容易。

对教室进行探索,我们发现它具有公共性、私人性、权威性、统一性的特征:公共性是指一个黑板、一个屏幕、一个电脑;私人性是指一支笔、一个课本、一个作业本;权威性是说老师走上讲台是有权威性的;统一性是指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包括学习用具都是统一的。

在何种教室文化中可以培养个体和集体创新性?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潜能,但是集体的创造性怎么培养?在合作中创造性如何开展?很多学生的学习空间要超越教室、校园,甚至要延伸至社会,学生的学习时间要超越课堂,延伸课外,如通过去高等院校、人工智能实验室、科技创新公司参观实习,这都需要走出教室学习。当然教室还是学生主要创新的空间。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抓住每一次激发学生创造热情的机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播种创新的种子。

西方国家会在教室里贴上数学墙、词汇墙、工作墙、研究墙、挑战墙。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教室墙的设计本身就反映了教室里所发生的事情。例如,英美国家教室里的墙壁是被充分地利用的,他们的墙上没有空白,甚至于教室顶上都是挂满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学习用具、学习成果。教室墙上还可以有制度文化,将一个班级的制度设计出来粘贴到墙上。

日本有的学校教室里,分小组把名字都写上,还有组长、副组长及成员照片挂在教室后边的墙壁上。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学生在教室里面社会化的过程,通过这种组织化的设计,让每个孩子进入到一个组织中去,教室制度文化在教室里就形成了。这里面涉及到民意、民主,大家参与、合作。所以公民性的培养,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室里也能反映出来。

美国的教室又完全不一样。教室四周全部是学习用具,几乎孩子们所有的学习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和用具都在教室里面布满。他们学习的桌子、椅子五花八门,高的、矮的、小的、大的、圆的、方的,各种各样的桌子椅子在教室里摆着。这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有怎样的优势?至少这样的教室自由性会很大。但是,我们的纪律性肯定比这种教室要强,这涉及到创造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自由和纪律到底如何平衡的问题。

英国教室连顶上都挂满了,教室就像是一个游乐园。但仔细观察,所有教室里反映的都是与学生成长有关的。

中国学校的教室特征是 “九个一”,一本教材,一个练习册,一支笔,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块黑板、一台电脑、一块屏幕、一个讲台。在“九个一”的教室文化中,我们的学生进行集体性个体主义学习或者集体性个人学习。

构建基于教室文化的学习理论,我提出了四个范畴:集体性个人学习、集体性集体学习、个体性集体学习、个体性个人学习。目前,我们的教室普遍具有集体性个人学习这样的特点。我们要基于中国的教室文化看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习。从认知的角度来讲,从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去看教室文化,去建构教室文化,让教室里面充满着精神文化。要综合性构建从认知、行为到社会架构。通过教室的文化建设,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情境化、具有生命意义和社会情感关系的环境。

我认为我们需要多一些集体性的集体学习,培养孩子的合作性、交往性、相互需要关系以及规定性和制约性。个人学习很重要,但是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之上可以增加一些集体性的集体学习,让孩子了解在合作、交往、相互需要,在规定和制约性当中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同时,在教室里一定要体现儿童生命成长的过程。儿童与儿童之间社会情感关系的建构,不是仅仅靠一本教材、一个私人性的学习条件。一定是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室文化,尤其是物质文化,让孩子们在多样性的学习资料当中来构建出他们之间的社会情感关系。

现在都在建设人工智能教室,这样的教室应该怎么建?与传统的教室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今天的教室文化要进入到智能时代,“九个一”的教室肯定不太容易培养出创新性的人才。孩子一定要在多元性的学习中,尤其是丰富的教室文化中学习,才能培养出创新思维。

教室文化为孩子创造从抽象到具体的学习过程。我们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构建教室文化。现在讲全面发展,教室如何基于学生全面发展?教室应该是为孩子提供多样性成长的条件。教室文化建构还要基于脑科学依据和大脑发育的需要,尤其是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脑发育的条件。

教室文化还是一个情感文化。情感,一个是社会情感,一个是基础情感。社会情感里面第一条是“爱”,基础情感里面第一条是“快乐”。我们说爱国,爱国不是情感,爱国是公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构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贴在教室里面就是一种情感文化,所以称之为教室里面的情感文化。

更重要的是,教室文化中还需要更好地植入国家立场。在全球化的今天更需要强调国家立场,并通过教室文化体现出来。要想真正建立现代的真正适合于培养未来的孩子的学习环境、教室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尤其是今天我们需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变革教室文化是必要的。只有教室文化变革了,我们的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变化,才会有老师的学习专业的发挥,为孩子设计真正能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学习过程。

作者:朱旭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本文是作者于2021年新时代“成长中的教育家”暑期高级研修班所作主旨报告,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