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强光峰 一线教学之声 作者: 强光峰 已有0人评论 2020/5/9 17:09:44 加入收藏
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
近几年,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我曾提出“学科三化策略”:即硬化语文、英语,得语文者得高考;强化数学,数学学科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双一流大学;优化组合科目(数理化、政史地),杜绝“瘸腿”科目。
在今年特殊的疫情状况下,在高考推迟的情况下,对学生是一次重要的考验。在如何应对的问题上,智者见智。梳理近几天的思考,在高考倒计时60天的日子里,如何科学、有效备考?我的想法进一步聚焦为四个方面,这就是“60天的四化策略”。
一是固化基础知识。主要是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定律、规则、法则等。
二是强化基本技能。主要是运算、实验等。
三是优化心理弹性。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适应、顺应、坚毅与乐观。
四是硬化实战本领。主要是问题解决能力。
其中,高三备考,尤其是进入到距离高考60天左右的时间,学生心态容易随着备考阶段的深入而产生变化。老师们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及家长的反应,在第一时间根据情况的变化,以各种形式对学生供给“心灵养料”。
在这里,高心理弹性者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对于变化的顺应能力非常好;
(2)情绪调整能力较强;
(3)坚毅而乐观;
(4)是拥有比较好的计划能力和执行力。
这对于怎么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促进学生疫情下高考的适应,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价值。各高中学校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设计情境、活动载体创造性地进行学生心理疏导和辅导,优化学生的心理弹性。
硬化考生实战本领,是高考后期的重要任务,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基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能力。在这里:
(1)陌生化情境,产生科学问题的思维燃点;
(2)结构化的材料变式,破译迷思概念的思维支点;
(3)结构化的问题链,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思维桥梁。
高考中后面大题的命题规律,体现了“问题连续体”理论,以“问题定义”为中心,构建了五个层次的问题类型:单一性问题、再现性问题、引导性问题、参与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大题中的第一问、后面几问的命题也体现了这样的设计思路。在高三后期的复习备考中,要切实帮助解决学生遇到问题“我怎么去解决”的问题,把结构化思维作为学科方法能力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如此,“四化策略”需要切实落到实处!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