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专题策划 >> 化学教育研讨 >> 教学研讨 >> 浏览文章

甄静文主讲《快乐化学》第一单元教材研讨

来源: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甄静文 已有0人评论  2016/9/29 21:11:28  加入收藏

  从第3节开始就在实验的基础上生成化学概念了,可以说第3节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生成课例,遵循了概念生成的一般途径。编写思路为:①从认识自然现象中的化学变化到亲自动手的实验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②引导学生抽象出两类变化,这个抽象过程就是确立两个分类标准的过程;③给这个分类标准一个名称,概念就生成了;④把这个有限的变化推广到一般的变化就是概括,同时指出了变化实质和变化现象的区别,然后通过举例的活动,应用概念加深理解。在以上四步骤中,最要害的是第①②两步,以往教学中被弱化的就是这两步。

  在同学们做过这两个实验以后,一定要追问:你会把实验中饱含的变化分为几类?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学们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思考生成化学概念,而理解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知识和技能都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其工具作用体现在我们特意设计的学习活动中,这些“制备物质(气体)”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展示学生主体性好舞台,也是发挥积极性的最好机会。大家积极参与,力求成功,渴望生成一种成功感。

  我重点说6、7、8三节中的一些想法,第6节我们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收集氧气并试验氧气的部分性质,同学们心里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把它们两个混合加热会产生氧气?是单独加热其中的一种物质会产生氧气吗?二氧化锰受热不能放出氧气,但能促使氯酸钾快速放出氧气,那它在这个过程中变了没有?氯酸钾放出氧气后变成了什么?我们就顺应了这些问题,在第7节中对反应后的混合物继续进行探究。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