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作者: 崔秀梅 已有0人评论 2016/8/22 10:30:38 加入收藏
如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将原有的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十余门学科整合为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艺术生活、体育世界、科学探秘六门学科。
清华附小的“1+x”课程,将原来的十几门课程整合为“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则语文、数学等学科概念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趣味的单元。如二年级为四个主题:开学了,交朋友,做自己,找春天。这是一种跨学科的整合,每个主题单元包含各个学科的内容,有阅读绘本、听故事、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游戏等多种组织形式,不着痕迹地开启孩子们的小学生活。
这种整合,打破了原有课程学科间的壁垒,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基于国家课程又丰富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这种整合,不是叠加,而是通过合理的结构搭配,形成学校多方面育人的合力,其中包含了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及课内外、校内外的整合,也包含了教学组织形式和学校育人模式的整合,必然带来学校管理模式和教师研修方式的整合。
整合后的课程,从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内容上来看,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而是把学生生活融进了教材,把与学科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的素材也融进了教材。
从学习策略与方法来看,强调综合性学习,强调师生、生生合作,渗透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比如辩论、做实验、动手操作,实地参观考察。
从育人目标来看,紧紧围绕学科精神,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把美育、德育融进了课程和课堂,强调全方位育人,培养综合素质。
正所谓“整合是链接、是渗透、是关联”。基于此,重组、新编教材成为必然。
三是重体验。课程的深度整合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学生体验,教学组织形式更多地让经验、活动、实践代替传统的书本、单调的课堂,更加重视沟通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重视学生基本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课程整合的3.0版:打破了原有课程学科间的壁垒,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基于国家课程又丰富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整合的反思与展望
牢记初心。课程整合不要为整合而整合。无论哪种形式,无论谁跟谁整,无论处在哪个阶段,课程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为了儿童、适应儿童、发展儿童。
不人云亦云,亦不你东我西。一方面,课程整合无论对学校还是教师,都是不小的挑战。基于课程对学校、对学生的重要作用,课程整合要慎之又慎。真要下决心走课程整合之路,也务必做好风险评估,采取得力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不少学校已经在前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供我们学习借鉴,事实一再证明,“靠近规律的事物往往都是相似的”,不要因为某某学校这样做过,我便不能这样做,适合便好。
重设计,更重落实。无论是单一课程整合,还是学校课程体系架构,顶层设计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每一个学科中,落实到老师和学生共同度过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没有落实的顶层设计是注定要落空的。
关注“数字化”进程。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智慧教室、数字化学习正在向我们走来。以互动为核心,提供个性化师生服务,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多元化交互教学的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相融合的学习环境,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新的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仍离不开学校层面基于本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建构。
美国教育技术CEO(首席执行官)论坛的第三个年度报告指出: “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手段与课程内容相融合。
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课程整合的4.0版到来了?课程整合,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梁樱花、张倩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9(1).
[3]刘雪娟、常玉国.高中英语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初探[J]. 教育信息化,2003,(9).
[4]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 中国电化教育,2008(7).
[5]张庆亮.她把语文教学拽回家[J].山东教育,2012,(1).
[6]张侠忠: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解读[J].小学语文教学,2015,(8).
[7]刘培正、崔秀梅:小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6).
[8]窦桂梅.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育人体系建构的案例研究[J].教育研究,2014,(2).
[9]黄瑞、孙署:办好学校追求的三种境界——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整合改革启思[J].今日教育,2016,(3).
[10]刘希娅.突破学科中心,回归孩子立场[J].小学教育论坛,2015,(2).
[11]孙煦东.全课程背后的教育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12月4日
[12]李群.教育即生活 学习即游戏——“全课程”教育实验的现状及思考[J].当代教育家,2015,(4).
(崔秀梅 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本文原载于《中国民族教育》2016年第7-8期)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