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程同森 已有0人评论 2016/5/30 14:55:35 加入收藏
(三)建立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灵魂,以动手实验为基础的启蒙化学“四动(动手、动口、动脑、动情)”课程实施方法体系
动手实验学化学,成为我们课程实施方法的最大特色。学生称用实验学化学“是一大享受,享受化学带给我的快乐,既能学又能玩,其乐无穷”;这一学习方式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是因为该学习方式满足了生命的自主性、主动性、好奇心、表现欲、发现欲、成功感等基本诉求,是人性化的。
动手做实验是源头式教学。用实验学化学回归认识的原点。正如布鲁纳指出的,“在教授初学的学习者时,教授工作应作这样的处置:使三种把握:行为式——图像式——符号式,处于最优的协调状态。因为儿童的发展原则上是经由这三阶段完成的,教授初学儿童时,根据这个顺序乃是最优方略。”
最主要的,用实验学化学回归素质发展的原点。因为实验是一种实践,实践就是自我实现,就是人自己生产自己,并以此展开自己的生命。用实验学化学正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本质规定性的实现途径。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在动手实验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实现。三维目标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统一,并且高效低耗。证实了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戴安邦:“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言之为真理。
动手实验恢复了化学好教好学的本来面目。因为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的,动手实验将化学学习由“云端漫步” 回到“地上行走”,使化学学习接了“地气”,生命得以真气滋养;通过实验学化学,化学学习变得简单,大大减轻了学习化学的负担;动手实验真正实现了“少教多学”,让教师的教变得轻松;还解决了化学教学中诸如学生对所学知识“记不住”、“不理解”、“学无兴趣”、“问题意识不强”、“不会讨论”、“不会合作交流”、“课堂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教师讲的多费力不讨好”等等痼疾问题。
用实验学化学的成功实践,还解决了对实验教学的种种担心,比如安全问题,纪律问题,时间问题,效率问题,花费问题,工作量问题,等等,特别是素质、成绩双赢的教学效果为解除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畏难情绪会有很大帮助。
用实验学化学,找到了转变化学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并实现了真实突破。是对从符号到符号的以讲、练为主的化学教学的一种拨乱反正。该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表现”“发现”“实现”的欲望,学生才会如此喜欢我们的课程,让我们看到了该学习方式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及学习成绩方面的巨大成效,这理应是课题研究的重大成果。
(四)快乐的学习生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该课程实施的效果使得化学课堂成为学生最乐意去的地方之一,化学学习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能否使学生进入一种快乐、忘我的学习境地,已成为我们判断化学启蒙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志。体会不到学习快乐,就不可能发展出良好的素质。传统的学习观用“学习本是一种辛苦,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来教育学生,用“头悬梁、锥刺股”作为学生效法的榜样,使得厌学之风愈刮愈烈,说明这种学习理论是错误的。该课程实现了学生快乐学习、素质成绩双赢的目标,证实了快乐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论断的正确性,无疑会对学习观念的转变,树立爱科学求真理的新学风,特别是对研究学习规律的课改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题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快乐学习化学,下列条件是必须的:
①发现了每一个学生皆有化学本能,因而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皆能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②满足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愿望,先做后学,在探究中学习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③满足了学生在课堂开口讨论的愿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和同伴自由交流,解除了传统课堂学生不能随便说话的禁锢;④教师把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支配自己的学习资源;⑤将学习目标定位在自身的改变,不以分数论英雄,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安全;⑥利用化学发展史学习知识,让学生重演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消解了知识结论和学生的距离感,增加了亲切感;⑦让学生将知识通过“隐喻”的转换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让学习积极性的最强推动力来源于智慧活动本身;⑧把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抽象符号形象化,学生明了符号的指代意义后,体会到化学用语的简洁美和形式美,提高了化学用语的学习兴趣;⑨学生手中有一本非常喜欢的教科书以及自主获取的其他丰富学习资源。
(五)使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获得较大发展
因课题研究成果获奖和发表的论文远远多于课题研究之前及周围的同行教师。经过课程开发实践的磨砺,教师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职业幸福感有了较大提高。
(六)走出了一条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之路
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充分表现为一个研究过程,具有研究的特质。我们体会到,没有研究的态度和能力是做不出推陈出新的结果的。
在研究之中,我们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与教学实践同步进行、与课程评价同步进行、教师和学生都是主角等方法策略也会对其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解放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的时候,课程改革才有希望。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体现在通过选择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学校文化特色。
该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充分说明“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