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院研究所 >> 新道德教育研究所 >> 浏览文章

“新道德教育”理论基础

来源:创新教育研究院 作者: 崔洪文 已有0人评论  2016/4/1 11:29:41  加入收藏

   1.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和人生幸福,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激扬生命、提升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不断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新的内容以发掘、充实、培育和发挥生命的意义,为创新人才注入生命激情,让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让他们形成不囿于既定现实、渴望变革、追求发展的观念;孕育一种热衷于发现、热衷于发明、热衷于超越的情结;形成一种以创新为己任的价值取向;激发一种激荡于胸臆,喷薄欲出的巨大创新潜能。——解决道德教育的价值指向问题。

  2.智慧复演理论 借助体现着人类高度的思维水平和智慧水平的优秀文明成果,创设文明成果产生发展的”类似情境”,演绎创造者的思维过程,学习创造者的思维方法,感受人类智慧创造的伟大与神奇,培养科学兴趣,为中小学生从学习与接受的主体走向创新与发展的主体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过程叫做“实现人类智慧的复演”。道德教育必须让学生的道德认识从鲜活的实践中产生,达到“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解决道德生发的过程机制问题。

  3.人本主义理论 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动机来自于需要。人的需要理论按照由低到高排列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提倡真正的学习应以“人的整体性”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关注主体在行动中的需要问题。

  4.活动建构理论 道德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搬进头脑的过程,而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与客体(世界万物、真理)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交互作用主要“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同化是指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固有的图式结构中;“顺应”是指主体不能同化外界因素,只能改变自己原来有的结构图式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也就是原有的结构成为外界因素的一部分。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环境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与发展——解决内部心智世界的认知冲突与协调问题。

0
0
关键字:新道道 教育 理论基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新道德教育”研究的创新主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