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政策 >> 浏览文章

常生龙:当代教师,需要转变三个观念

来源:IEIC国际创新视野 作者: 常生龙 已有0人评论  2024/8/3 18:44:29  加入收藏

导读近几年,各项教育新政不断推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到政策践行的质量和效果,以及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国际化人才。在去年的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常生龙先生以《教师需要转变的三个观念》为题,为新时代教师如何找寻育人突破口带来了新思考。

常生龙:当代教师,需要转变三个观念

常生龙先生 IEIC大会分享

一、人的一生中成功和幸福取决于什么

今天我想跟大家讨论三个问题,从而阐述教师需要转变哪三个观念。

第一个问题,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成功和幸福取决于什么?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100多年来,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心理学领域的工作者都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最初,人们将智商看作是影响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第一代教育评价就是从智商测试开始的,但是在关注智商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很多学校想办法把智商比较高的孩子招进来,精英教育越来越普遍。学校把孩子招进来之后要分班,分班依据就是测试成绩,进一步导致了教育分化的问题。

其实,只关注智商是不够的。上个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实验,叫做“棉花糖实验”。他将很多3-5岁的幼儿带到一个小房间,告诉他们有一块棉花糖,正要做实验的时候,他说:“我有一点事情要出去,如果在这15分钟里,你没有吃棉花糖,我就再奖励你一块棉花糖。”

有的孩子没忍住诱惑,直接吃了。有孩子坚持住了,拿到了2块棉花糖。

后来他们发现,当初坚持没有吃第一块棉花糖的孩子,考试成绩、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走向社会成功的可能性更高。教育研究的重点从智商转向了人格的培养。

但是后来又有研究发现,自控力并不能促使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一个人控制不吃棉花糖,更有可能是因为他相信权威。

比智商、人格、自控力更加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安全感。

特别是前几年,哈佛大学推出了前后长达80年跨度的研究成果:“什么是幸福?获取幸福的途径是什么?”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幸福人生的关键。一个有安全感的人更容易和他人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

我们想象一下,同学们明明都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一段时间以后,为什么他们的学习成效会有很大差异?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走进班级的?他和教师、同学之间处于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他和教师之间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没有良好的同学关系,他很可能把自己装进了一个套子里,封闭外界传递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学习是难以发生的。

反过来,如果师生之间有非常友好的关系,如果班级里有非常融洽的氛围,比如学生发言讲错话的时候被宽容,这个孩子就会敞开心扉继续学习。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进行太多教导,学习是可以自动发生的,学习成为了孩子自己的事情。

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特别倡导在学校创造润泽的教室,给孩子创造一个无忧的环境,满足孩子的安全需求和成长需求。这背后就是和谐的关系,学校把和谐的关系营造好,学习的问题就可以自动解决。

二、让学习发生的“三个关键”

第二个问题,怎么才能学得更好?

很多科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究。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问题:“人才是怎么来的?”

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1万小时定律”,现在很多学校拼命“锤炼”孩子,把孩子关在教室里做作业,是不是受了这个观点的影响呢?

另外一个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说1万小时不一定能成为专家,关键是要进行刻意的练习,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学习的绩效而设计出来的。

后来人们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刻意练习也不是灵丹妙药。刻意练习要想有成效,要将需掌握的技能分解成不同的阶段,为每个阶段设定明确可测量的目标,而且学习参数需要结构化。

像运动、音乐、游戏都是结构化的活动,有可测量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是能够见到成效的。而像医生、教师或者律师的工作,缺乏公认的标准,想要通过刻意练习让一个人成为更优秀的医生、教师或者律师,就困难得多。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具有可塑性,特定的练习可以强化大脑的认知能力,从而改变大脑的结构。

为了让大脑建立更多捷径,我们需要继续练习更有挑战性、更耗精力的活动。

我们的大脑中有两个决策系统——

一个快,基于直觉和情绪;

另一个慢,基于深思熟虑和理性。

这两个系统中,首先启动的是情绪,所以我们的学习关键要启发第一个系统。

基于以上,我给大家总结“让学习发生”的关键三点:

第一,真正的学习是构建新的神经突触回路,需要情感上的极大投入,没有捷径可走;

第二,刻意练习是有效的方法,但必须定义清晰的、可测量的目标,设计结构化的学习活动;

第三,学习必须自主发生,学校能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能力是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能力。

三、三句话概括“双新”课改的核心目标

第三个问题,“双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从2017年开始,高中率先进入“双新”课改,义务教育阶段“双新”全面落地后,“双新”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教育话题。

我认为“双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或者改革方向,可以用三句话概括:

第一,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二,按照学习逻辑组织教学内容;

第三,突出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

这里我通过三个案例来做分析。

首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以前我们判断某种教育方式是否成功,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现在是看学生能不能在新的情景中,将知识迁移出来加以利用。

教育家纽曼等人把这种能力界定为“真实性学力”。

举个例子,初中物理课中,如果问学生“欧姆定律”和我们的真实世界有什么关联?首先看他如何把知识往外迁移。

“牛顿第二定律”中,加速度等于合外力除以质量,那么“牛顿第二定律”和“欧姆定律”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会发现物理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样的。

“欧姆定律”提到,当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牛顿第二定律”提到,当合外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到了冬天,我们发现家里的地暖不供暖。为什么不供暖?是水流量减小了。为什么减小?压力一定时,阻力越大,流量越小。

如果让孩子这样去学习“欧姆定律”,他们是不是能够学得更好?知识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迁移和应用,才会越学越有趣。

其次,按照学习逻辑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学科逻辑。

仍然举物理学科的例子,教材里是如何介绍“交变电流”的?第一步,什么是交变电流?第二步,表达式怎么写?第三步,物理量有哪些?这就是教材编写的基本方式,这个是学科逻辑。

那什么是学生学习逻辑呢?

比如今天的会场要用电,但是我们和电厂之间不能直接对接,要通过电网公司来协调。针对这个情景,学生需要解决实际的问题。

电和发电厂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要求发电厂供电?我和发电厂、电力公司之间怎么实现用电交易?这就是从学科逻辑转向学生学习逻辑。

最后,突出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

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件事情,是把很多现实生活中直观的事物抽象成概念。比如,看到的各种花的颜色抽象成红橙黄绿,抽象的过程对于孩子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时候,老师划完定义就让孩子背诵,这不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初衷。

我们要搭建一个桥梁,让孩子从现实生活走向学科世界。

比如引导一个孩子从商店里面购买物品、观察物品的过程中,了解图形设计,从现实生活中将其抽象出来。

四、教师需要转变的三个观念

结合以上分析,最后我总结一下,教师要转变三个观念。

第一个观念,关系第一、知识第二。

当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学生在整个校园里面的社交关系会非常和谐舒适,学习就可以自动发生,孩子就可以自己去探究知识。所以,我们第一个任务是把关系做好。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润泽的学习氛围,明确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由教师和家长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够做的事情,都放手让他去探索、去尝试。

第二个观念,联系第一、记忆第二。

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联系各类事物的机会,激活大脑中的神经元,从而产生连接。神经元回路通道更加复杂丰富的时候,记忆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第三个观念,探究第一、讲授第二。

我们要从关注学科的逻辑转向关注学习的逻辑、生活的逻辑。从过去强调记忆的教学,转向着力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基本结构。

这就是我讲的三个观念,谢谢大家!

(作者:常生龙,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