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新闻动态 >> 教育新闻 >> 浏览文章

人工智能变革传统教师教育

来源:未来网 作者: 程婷 已有0人评论  2019/10/25 21:21:55  加入收藏

未来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 程婷)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指出,要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适应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的不只是制造业,还有教师的转型升级,而需要转型升级的,不仅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还包括基础教育教师、师范生教育。

近年来,有关教师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尽管在这样的讨论当中,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一次次强调,人工智能可以传授知识技能,但不能代替老师给予学生爱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因而人工智能可为教师赋能但不可能取代老师;不过,“让人工智能去教书,让老师来育人”这样的观点却是得到了教育业内专家学者的认同。

未来如何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教师,已经成为学界和教育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不久前由民进中央主办的“2019·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论坛以“教师教育振兴与师范院校的使命”为主题,多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谈到,新时代教师培养要顺应时代发展,重视智能教育,发展新时代的新师范,培养智能时代新教师。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深刻剖析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强调了教师教育和师范院校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面对现实问题和未来趋势,师范教育需要拓宽思路,既要对改造传统师范教育进行认真探索,也不能忽视新的可能性和增长点。

乡村小学的信息化教室,图为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大森店村小学师生在上课。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人工智能变革传统教师教育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在谈到要推进后师范教育改革的三个背景时指出,其中一个背景即是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时代等构成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时代,而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已经难以完成新时代教师素质培养任务。

类似的,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晓华认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要求的同时,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教育问题、人机互动的问题,互联网+教育的问题,都给教育形态和内容带来巨大的变化。

李晓华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这种新的特征要求师范教育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去考虑怎么变革、超前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薛二勇也指出,新时代教师培训面临着教师培训进入瓶颈期、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教师来源发生变化、教师的职业素养发生变化等几大新形势。他认为,人工智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影响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评价等,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该增加怎样的培训内容、形式,这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看来,应在智能时代背景下考虑新师范与智能教育,而智能教育不是简单的在教育系统中应用新的技术,而应是发生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的变化。对师范大学来说,要提高师范生的素养,包括获取信息的技能和效率。同时,整个教师教育的组织方式、工具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也应随之变革和创新。

新形势下的教师教育“反思”

新时代、新形势下,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改变教育,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师范院校的学者教授也在主动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破解教师教育发展难题之策。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刘建同在2019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谈到,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一个以师范院校为主的开放的教师教育的体系。这些年在推进教育学科建设方面还是有很大的进步,我们的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有了巨大的变化,并形成了分层的教师职后的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一些师范院校的招生师范生的比例只能占到20%、30%;培养质量结构需要优化;高学历层次人才(师资)培养比例较低;政府、大学、中小学“三位一体”师资培养模式尚未完成落地。

对此,刘建同指出,要振兴教师教育,明确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推进师范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

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起军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带动了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但地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建设还面临着统整程度不高、资源配置失衡、共享程度不够等问题。

在持续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刘起军建议,要不断创新师德教育模式,突出师德课程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国务院参事、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汤敏也提到,面向未来、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要有创新能力、有跨学科快速学习的能力、有强大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新教师?

“未来的教育或许不需要教师教书,但始终呼唤着懂得育人的大师。我们把教书交给机器,把育人留给我们的教师。”戴立益说。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顺应时代需求的新教师?

“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这个新我理解是迭代的,这个新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探索。由此想到我们应该有新师范。”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戴立益认为要发展新师范,培养智能教育时代新教师。他指出,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必然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师范大学要把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服务融合起来;同时,面对2035教育现代化,智能时代要考虑智能教育。

戴立益提出,在新师范里,应有一流的专业教育、一流的教师教育、一流的智能教育,以破解诸如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融合的问题,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智能教育融合的问题等。面对新形势,他提倡发展智能新师范,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并希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设立计算教育学。由此推动智能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我们要加强青少年脑智发育的研究,组建我们的四大技术平台。启动青少年脑智发育的项目。

而在谈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时,刘建同也表示,教师部教师工作司对人工智能也非常关注,鼓励高校去做相关研究、推进,鼓励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化,积极使教育教学更加有效。

刘建同还表示,下一步,教育部门将启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研制出台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由此来促进信息技术,促进人工智能和教师教育更进一步融合,使教育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刘起军则特别指出,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效果。“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对教师教育改革影响深远。地方师范大学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融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共享程度高的教师教育课程,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