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兆明 已有0人评论 2020/3/1 20:50:23 加入收藏
一般说来,教育具有开启民智、传授知识、教化 道德、塑造习惯、培育人格的功能。然而,究竟传授 何种内容、以何种方式传授、培育何种人格,却由那 个历史时代、文明历史进程具体规定。对教育、教 育理想的理解,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合理性的把 握,离不开特定历史时代。当代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规定了教育在根本上不是培养奴才,而是培养自由生活的主体。
一、教育:塑造人性的艺术
黑格尔关于教育曾有两个重要思想:其一,“教育的绝对目的就是为了人的解放,’。此解放 是指人由自然的人,变为自由的人。其二,教育是 塑造人性的艺术。“教育学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 种艺术。它把人看做是自然的,它向他指出再生的 道路,使他的原来天性转变为另一种天性,即精神的天性⋯⋯使这种精神的东西成为他的习 惯。”黑格尔的这两个思想揭示了教育的本 质,规定了教育的根本内容。自由是教育的根本价 值、最高目的。教育通过塑造人性,使人从纯粹自 然性中得到解放,由自然的变为自由的。其实,人们早就对教育有其质朴而深刻认识:教育是要使人 “知书达理”。此“理”为自然之理、人生之理、社会 之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知书达理的人——用 今天的话说是文明的人——而不是野蛮、粗鲁、不讲道理的人。
教育的绝对目的是“人的解放”,意味着:不是为了人的自由解放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当我们 说教育是人的自由解放的中介、途径时,所指的正 是在这种“真正的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正是在此意义上,黑格尔明确提出要区分“真正的教育”与虚 假的教育。虚假的教育似乎也是在改造人、创造 人,但是,这种教育只是根据“无教养的人们头脑中 所想出来的荒诞事物”来扭曲人性。这种教育非但不能使人自由解放,反而会摧残、扭曲、禁锢人性。黑格尔坚持要“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将人培养为一种工具,而是将人塑造为自由的存在。
根据黑格尔的看法,人从自然天性中的解放有双重规定:从外在自然中的解放,以及从纯粹内在 自然中的解放。从外在自然中的解放,是指基于对 外部自然的认识而拥有的改造能力,这种解放是做 外在自然的主人。这种外在解放依赖知识、技能的传授,它将教育看作一种满足需要的手段,培养的 是满足需要的工具。从内在自然中的解放,是指人基于对自身自由本性的认识而拥有的改造自身的 能力。这种解放是一种精神超越,是做自身的主 人——人不再听从自然欲望冲动的支配。它将教 育看作成人的方式与途径,是要塑造人的“第二天 性”。它培养的是掌握工具的自由存在者。人的前 一种外在形式的解放,只有成为人的自由存在中的 一个环节时,才能获得全部真实意义。
作为人获得普遍知识与技能、进而是人满足自 身需要的手段的教育,当然具有自由、解放意义。因为教育毕竟可以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手段性的 掌握,使人从外部自然界获得某种自由与解放。然 而,教育的这种解放工作,还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上 的解放。如果教育仅仅停留在这种手段性意义上, 那么,教育本身有可能成为催生人自身异化的东 西:人不再以自身解放为目的,人所追求的仅仅是 对外部世界的支配权、享有权,以及建立在这种支 配权与享有权基础之上的对物质生活享受的无休 止追求。如是,则不仅仅教育只是一种手段,甚至 人本身亦沦落为一种手段:成为物自我消费的手 段。因此,必须将教育由纯粹外在手段性的东 西,理解为自由内在固有的东西,理解为人走向自 由解放的过程。
教育解放人的核心,是培养与提高人的自由能力。教育的解放作用,是人基于自由能力提高的自我解放。根据黑格尔的思想,自由能力培养有两个基本 方面:一方面是劳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社会 生活能力的培养。前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 后者是意志精神方面的培养。由于人的自由解放 是一个从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中解放出来的双重 规定,因而,人的自由能力就同样具有双重规定:对 于外部自然的自由,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对于 外部自然的自由,通过掌握知识、提高劳动能力的 方式实现。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则通过精神升华、 提高社会生活自由能力的方式实现。这样,社会生 活能力事实上就又包含着两个方面:精神世界的超越,成为拥有自由精神、大写人格的能力;积极参与 社会政治生活,过公平正义政治生活的能力。根据 这种理解,自由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就有三个基本 方面:劳动的能力,精神自由的能力,过公平正义政 治生活的能力。
人的自由存在离不开自身的劳动能力。根据黑格尔的分析,劳动在双重意义上使人获得某种自 由:其一,劳动作为人获得满足需要的手段, 使人摆脱“自然必然性”。劳动能力是人从外部自 然中获得解放的现实能力。其二,更为重要的是, 在现代社会,劳动作为满足需要的手段是对人的社 会关系的一种解放:它使人从人身占有、人身依附 状态中解放出来。每一个现实存在的人,只有通过 自己的劳动、通过普遍社会交换,才能获得满足自 己需要的物品。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劳动能力培 养途径的教育对于社会每一个成员而言,是基本自 由权利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平等的自由权利,在 这里首先意味着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缺失这种平 等的受教育权利,就缺失自由存在的前提。也正 是基于此,就能够理解阿马蒂亚一森将教育视为自 由能力培养最重要部分的良苦用心与深刻意蕴。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通过提出城 邦国家“公办教育”问题,强调公民平等接受教育、 以便拥有作为城邦成员平等生活能力的思想。
培养人的劳动能力的教育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教育是“一般理智教育”,它训练人的思维、思想,使人获得各种知识、观念,掌握对于外部 世界必然性知识。实践教育是“养成做事的习惯”, 它要使人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黑格尔通过“养成做 事的习惯”进一步揭示劳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有 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从事专门劳动所需要的技 能这一类的所谓技能性习惯;另一方面,从事专门 劳动所需要的勤劳、认真、克制这一类劳动的美德 性习惯_”。这样,黑格尔就以自己的特殊方式 揭示:教育,即使是一般知识性的教育,也必须置于 劳动能力这一立场被把握;在劳动能力教育培养 中,知识性的传授尽管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 要紧的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种能力不仅仅是 一般所认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 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了的当今时代更为突出,人们 通过教育越来越多地侧重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接受知识本身),更在于良 好的劳动态度与意志力的培养与提高。
劳动能力培育尽管重要,但只是基础性的。人并不只是物的消费者,人是精神的存在者。人有自身的精神生活,有意义与价值追求。人与物的矛 盾、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人的精神生活。人得有信仰、有精神家园,得会过社会生活。根据 黑格尔的看法,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具有恶的无限性 可能。它不能通过劳动及其创造物的无限满足来 解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及其提升的方式超越。在 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基础之上,人的精神需要及其满 足使人获得的心灵宁静与精神恬淡,有可能将人从 外在无限性追求中召回,将生活回归人自身。这 样,在自由能力的教育中,尽管劳动能力方面的教 育极为重要,但是这种教育只有在人的自由存在中 才能培育出自由的能力。换言之,教育当然包括知 识技术传授,但是教育的使命最重要的并不是知识 技能传授,而是培养有自由能力的人。这种自由能 力除了表现为做自然的主人外,更表现为两个超 越:内在精神世界的超越,拥有精神自由与完整人 格;外在社会生活的超越.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政治 生活,过公平正义政治生活的能力。教育的核心是 人的人化、第二天性的养成;是过公平正义政治生 活的能力。没有人化塑造、没有过公平正义政治生活能力训练的教育,只是在制造被驱使的工具。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 出的价值目的性追求。这种目的性追求依然有待实现。我们的教育应当将孩子们培养成具有健全 人格的现代合格公民,这种公民具有现代科学精神 与人文精神。
我们的教育不是考试机器训练营,不是内存记 忆片加工厂。我们的教育是要塑造有理想、有激情、有人类情怀、有自律精神的社会主人。我们的 教育首先是要教育、训练孩子们学会做人,其次才 是学会做事。首先要使他们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良 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做人精神。
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核心是求真:真话、真实、真诚、真理。科学精神一定是求真的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有独立思考、勇于怀疑、勇于探 索的精神,应当了解历史,应当在真的基础上确立信仰。只有打破思想禁锢、祛除精神恐惧,才有可 能确立起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须有开放心态,兼容 并蓄。马克思就曾明确反驳那种主张国家以基督 教为基础垄断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必须建立 在古今人类文明基础之上。
科学精神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本身,而是态度与方法这两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求知的热 情、追求真理的激情、科学的态度;观察问题、提出 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任何具体知识 都是有限、甚至可能过时的,但是追求真理的合理 态度与方法以及想象力,却使人终身受用。它们是 创造力的源泉。
追求真理,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亦是一种人文精神。坚持科学精神教育,是为合理信仰奠定基 础。只有在科学精神基础之上,才能真正确立自己 的信仰。信仰以真为前提。“信仰是对真的笃信”。我们希望孩子们有信仰。不过,孩子们的信仰不是 建立在丧失独立思考、愚昧无知基础之上,而是建 立在独立思考、真知灼见基础之上。没有科学精神的信仰,只能是愚昧。恩格斯就曾以自己的方式强调知识对于科学信仰的奠基性作用。他在给友人 的一封信中说:“我决定在一个时期内完全停止写 作,以便更多地从事学习。”因为在他看来,尽管“我 的知识足以为自己树立一种信仰,并且在必要时捍 卫它,但是要真正很好地维护这种信仰,我还很不够。”
教育应当向孩子们传授现代科学知识及其基本技能,然而,这种现代知识教育的指向,一方面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热爱科学,渴求知识,具 有科学理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内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曾非常明确而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城邦 国家“公办教育”是应“偏重于理智”还是应“偏重于道德性格(情操)”?亚里士多德不反对教授儿童 “必需”的“实用知识”,但是,他反对教育中的实用 主义态度,强调教育最重要的工作是自由人的灵 魂、健康的心理、强壮的体魄。他认为:“事事必求 实用是不合于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 的。”尽管亚里士多德的上述思想中包含 着古希腊奴隶主轻视劳动的傲慢这一历史局限,但 是,就其强调儿童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身心灵魂、成 为合格公民这一点而言,仍不失合理之处。如果教 育只重科学精神,忽视人文精神,甚至科学精神本 身也难以确立。
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精神是人类近代以来所取得的最伟大人文精神成就之一。我们要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就必须通过教育使孩子们确立起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现代人文精神。这种现代人文精神,在我看来,又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平等人格为核心。陈寅恪先生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人格精神及其价值诉求,为人们景仰。陈寅 恪先生认为: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 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要有科学精神,就必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然而,要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还须有一前提:平等人格。为何人类历史上曾相当长时间内缺失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是因 为心灵的恐惧。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人格不平等,以及基于这种人格不平等对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 全面垄断,使人们既不敢、也不能自由思想。现代 社会一切人文精神,均奠基于人格平等基础之上。我们的教育应当尤其注重培养青少年的人格平等精神。在此基础之上,孩子们才能真正确立起主体性精神与自由创造精神。
就个体人格健全而言,尊严、尊重、自尊是个体 自我认同中的核心价值精神。一个人应当有尊严地生活,尊重他人,自尊自律。尊严意识与有尊严地生活,这既是一个人身份自我认同的产物,又是 其身份社会认同的结果。人在过有尊严的生活中 养成有尊严的美德。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既是自 由、平等精神的具体呈现,又是自尊的方式。不会 尊重他人、不会平等待人的人,不会真的有尊严与自尊。自尊自律,首要是有礼、义、廉、耻。礼、义、 廉、耻,既系国之四维,亦为做人要旨。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极高,但善恶不分、不知礼义廉耻,甚至无恶不作,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这个民族就没有未来。心中有信仰,头上有神明,自觉自警,这就是自律精神,就是文明人格。我 们应当有自觉守法并自觉不利用法的漏洞谋取不 当利益的精神,应当有自觉守法的“方脑袋”,拒斥那种利用法的漏洞谋取不当利益的“圆脑袋”。学生考试作弊,为何屡禁不止,甚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理直气壮?有个朋友的朋友曾在“东西 方文化与宗教”的名下专门就此问题向中学生做一讲座。他认为有没有宗教信仰是关键。他问学生:为什么有宗教信仰的人害怕惩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不怕惩罚?有个学生认为:道理很简单,猫不怕 猫,但是怕狗;狗不怕狗,但是怕人;人不怕人,但是怕神仙。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根本没有神仙,所以 什么都不怕。童稚出真理,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最直白。心中无敬畏,精神无信仰者,难以自律,难以赢得别人敬重。
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人,会追求真善美,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社会。他们会建设出我们这个民族的新世界。
三、生活教育
教育作为塑造人性的艺术,并不只是人们通常 所以为的书本教育、课堂教育,而是生活教育。教育有两本书、两个课堂。如果孩子们只会读学校发 的课本之书,很可能是书呆子。我们更需要做的是 应当引导孩子们读好生活、社会这本大书。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强调要读好社会 这本大书,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接受教育并茁壮 成长。
生活共同体即为教育共同体。教育在根本上 是生活共同体这个大书本、大课堂的教育。自由的 能力只有在过自由生活的过程中、在为争取自由生 活的过程中获得。离开了日常生活世界,离开了生 活共同体,就无所谓自由及其教育。
一个人美德的养成固然需要自己的努力,但是,在根本上却有赖于社会共同体这个大书本、大 课堂。这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那种回避现实、与 世隔绝的教育方式,不利于人性的塑造。回避现实 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虚伪与软弱。虚伪与软弱的 教育,不可能塑造出健康人性。只有使孩子们经风 雨见世面,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经受洗染磨炼,才有 可能塑造出真实、健康的人性。其二,健全人格、健 康人性有赖于社会共同体的善。人在根本上就是 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生活世界。社会共同体所 呈现出的日常生活世界健康有序,一个人要想在人 性上堕落都比较难。马克思认为:国家是“相互教 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还认为真正合 理的国家教育,是使其成员在做主人的日常生活中 学习的教育。“国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员的办法是: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 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 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使个人与整体的生活打成一 片,使整体在每个个人意识中得到反映。”即,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一个合乎人性健康的、正义 秩序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才能使社会成员健康生长。
学校是特殊的生活共同体。学校不能仅仅被 理解为单纯的知识传授机构,学校应当被理解为一 种特殊的生活共同体。正是在此生活共同体中,孩 子们迈出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学校尽管不同于社 会,但是,学校是孩子进入社会、学会社会生活的第 一课堂。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各种言说与灌输,而且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老师间关系,学校中 的校风、学风,在无形中塑造出孩子们最初的品格 与世界观。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终 身。能够遇到大爱之心、爱生如子、富有学识又品 性端正的老师,是孩子们的幸运。幼苗根正粗壮, 长大了才能经受得住风风雨雨。
生活教育应当坚持“法自然”教育原则。早在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强调了这一点。他认 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艺术,原来就在 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 已。教育中的“法自然”,虽可有多重解释,但 核心主要有二:
其一,顺乎天性,不拔苗助长。“法自然”不意 味着没有引导、塑造,而是强调这种引导、塑造须根 据人的身心发育规律,循序渐进。儿童有“身心发 育的程序”,“就创生的程序而言,躯体先于灵魂,灵 魂的非理性部分先于理性部分。情欲的一切征象, 例如忿怒、爱恶和欲望,人们从开始其生命的历程, 便显见于孩提;而辩解和思想的机能则按照常例, 必须等长成,岁月既增,然后Et渐发展”。因而,对 儿童的教育,“首先要注意儿童的身体,挨次而留心 他们的情欲境界,然后才及于他们的灵魂。”不过, 即使是在对身体健康的维护过程中,也须以灵魂、 精神的塑造为内涵,“以有造于灵魂为目的,训导他 们的情欲,也必须以有益于思想为目的”。在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有教育问题。根据黑格尔的理解,在家庭这一伦理生活阶段,人 生的教育主要是爱的教育,是在爱基础之上的信 任、规则意识及其习惯养成教育。在市民社会阶 段,人生的教育主要是独立人格、平等互惠、遵守普 遍规则精神的教育。这个教育过程通过市民社会 生活实践完成。在国家阶段,人生的教育主要是公 民精神教育。这个过程通过公民公共生活的日常 参与实现。尽管人生每一阶段教育的具体内容及 其形式各异,但是,它们指向的均是成人,获得自由 能力的解放过程。
其二,潜移默化,自然而然。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儿童教育中的游戏教育、音乐、体育教育等。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注重游戏教育,但游戏须 “妥为布置”。“儿童游戏要既不游玩卑鄙,又不致 劳累,也不内涵柔靡的情调。游戏教育不是 放任自流,而是积极引导、训练、塑造的一种方式。就儿童教育而言,他主张应使儿童避免“任何卑鄙 的见闻”。人“在幼年时,务使他隔离于任何下流的 事物,由能引致邪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 慎防,勿令耳濡目染”。正面、积极、阳光、善 良、美好的心灵、情感教育,才是对儿童心灵的真正 塑造。
生活教育不仅传授知识与善恶价值观念,更重 要的是培养与训练人的实践智慧,使抽象知识、观 念变为现实的实践能力。以美德的培育为例。黑 格尔曾以“正直”为题对此做了详细说明。黑格尔 认为:“个人单纯地适合其所应尽——按照其所处 的地位——的义务,那就是正直。忠实履行 义务是值得赞美的美德。在一个物欲横流、虚伪风 盛的社会,一个人能做到正直,实属不易。不虚伪, 不委曲,不奸猾,不口是心非,不阳奉阴违,不两面 三刀,不玩弄义务于股掌之间,秉持道义操守,总是 令人尊敬,并拥有某种人格的力量。一个社会,如 果正直成为一种风尚,成为大多数人的品质,则这 个社会就是一个清明良序的社会。正是在此意义 上,人们永远不会嫌正直太多。我们应当教育孩子 们拥有做人的基本美德,培养起履行义务的基本德性精神。但是,我们同时又应当使孩子们拥有在日 常生活实践中如何恰当履行义务的智慧,培育孩子 们在具体情景中如何具体坚持美德、履行义务的能 力。孔子的“中庸”、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中, 均包含了这个重要内容。恰如“诚实”、“不说谎”, 作为一般道德要求毫无疑问应当坚持,然而,在坏 人面前,是否应当仍然如此?离开了生活场景,就 无法对“诚实”做出具体的理解。
也许我们单个人对现有的教育状况有点无能 为力,但我们能够努力做到有教无类、爱生如子。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 在日常生活中用真、善、美影响与改变学生。
(高兆明,著名伦理学家、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