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思想网 作者: 胡平平 已有0人评论 2020/1/3 19:41:16 加入收藏
胡平平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第七、八届国家督学
今天的题目是“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为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首先来对近年来关于教育评价的政策进行简单回顾。
习总书记于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教育评价进行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今年,我们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政策一个接一个的出台,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接下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的重要文件。以基础教育为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二点就提出了,“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全过程、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监控体系。”同时,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其中第四条提到:“加强教育督导评估,有效发挥教育督导‘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职能,保障教育事业优先优质发展”。
从教育政策来看,国家层面上对教育评价已有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今天想讲的第一个点就是要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目前我们的教育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学生负担过重,健康体制状况下滑、社会责任感缺失,创新精神不足,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这些都关系到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水平。另外,还存在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近年来城乡差异、留守儿童、流动子女、择校热、校外补课、学区房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究其原因,与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缺乏全面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和方法,中高考成绩、升学率成为地方评价教育政绩的主要依据。很多地方党政领导追逐的是教育的数量、规模、速度、升学率之类的发展性指标和应试教育指标,这些被戏称为 “教育GDP”已成为一些地方官员心目中政绩的标准。
在这种价值导向下,炽烈的择校竞争、补习热、掐尖抢生源、抢名师等各种教育乱象屡禁不止;错误的教育政绩观导至地方用升学率、“北清率”评价校长老师;用频繁的考试给学校排名、给学生排名,违背教育规律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这种错误的教育政绩观同时也导致了当地社会的不理性。家长对教育的焦虑已经从一线城市迅速蔓延到二、三线城市甚至县城、农村,同时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社会培训机构的应试培训也蜂拥而起。教育应试的乱象使得学生、教师、家长负担沉重、苦不堪言,许多本该在小学阶段就应该逐步教育养成的好习惯、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自我管理、家务劳动等都被忽略,有的孩子到了大学还要重新培养这些本该在小学就应该养成的行为习惯。某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着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转,把学生变成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加重学生负担,泯灭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思维。
因此,必须要改革现有教育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而这必须围绕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部于2013年6月就出台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包含了5个方面,20个指标。2016年9月,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研究并发布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这个核心素养框架包括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和六大素养。现在看来,这个框架在基层落地的影响貌似不大,但实际上在我们的高中课程改革,包括我们现在正在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当中,都在引用这个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引用到我们的学科素养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的研制当中。
我国加大了高考改革力度。继上海、浙江以后,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成为第二批试点。2017、2018年都有很多省陆陆续续加入了高考改革试点的行列,新高考改革主要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一个很重要的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第18条提出,“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坚持和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建立监测平台,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国家层面要制定三个标准,县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这三个评价标准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当中,很快会广泛在全国征求意见。
2007年的9月,中央编办批复同意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这个中心挂牌在北京师范大学,任务由教育部下达,经费由财政部划拨,委托北师大代管,现在中心的专业全职专业人员已达到了300多人。根据中编办的批复和教育部的要求,监测中心的职责主要是四项:拟定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标准、研究开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具、为各地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受教育部委托具体实施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2012年由北师大牵头联合其余五所部署师范大学,和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大讯飞公司成立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被国家成功认定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之后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套人马进行运转。增加了什么任务呢?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从人才培养来看,现在中心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就有一百多人,40多名在珠海分校,50多名在北师大本部。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的主要任务有四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PISA中国数据采集与分析、学前和高中监测研究与试点、开展地方监测能力建设,基于监测提升地方教育质量。其中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正在研制当中,今后可能会在某些地方进行试点。
中心从2015年开始正式监测,一年一监测,测试学科或领域三年一循环。每年有近20万的国家学生样本和近20万协议参加的学生样本参加监测。可以看出,各地对义务教育的质量,现在越来越重视。监测后我们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报告,有的是一对一反馈,有的是给国家,有的是给国务院领导,有的是给媒体向社会发布的,有的是给省和市、县的。这些反馈评价有一个整体的共同点,就是破五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要解决“公平、质量”两个关键词。
讲一个案例,现在农村教育状况到底如何?学生体育、艺术素养到底如何?我给大家看一批数据,根据近年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来看,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在逐年增加,无论是小学还是农村,人均教育经费都开始上升。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从2015年到2018年,农村四年级和八年级数学教师缺编的比例都在下降,所以这些年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取得了显著成效的。
那么我们的农村教育究竟还存在哪些问题呢?第一,学生的学业表现有所下降,农村中学生和往年持平,但小学生有所下滑;第二,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体育、艺术周课时数不足率高于城市学校,而语文、数学周课时数超标,高于城市学校,在科学课上动手做实验的比例较城市学生更低;第三,乡村学生的家长参与子女学习的比例低于城市学生。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今天农村教育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呢?首先,乡村教育经费资源投入仍然不足,虽然农村教育经费相较过去已有所增长,但经费的初始量和增长幅度均低于城市。其次,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流动率高于城市。根据测算,虽然农村小学教师流入的比例高于城市,但是流出比例也同样高于城市,高流动率带来的就是农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增加。最后,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乡村生源流出非常明显。农村里往往家里社会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就让孩子到县城读书,县城的就到中心城市就读,这样的情况下,人口流出趋势明显,随迁子女增多,农村生源不断萎缩。根据2012年和2017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五年间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比例分别减少了13.95%和5.97%,这就出现了所谓城“挤”乡“空”的现象。
再来看看我们国家学生的体育、艺术素养如何?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对学生的体育、艺术综合素养进行监测的。以美术为例,我们给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出的题目,是画一滴水,而对初中八年级的学生的题目则是,给学生两个三角形,以三角形为基础画一个图。音乐素养监测上,采取让学生对着计算机唱歌的方式进行监测。演唱的必唱歌曲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们利用科大讯飞的技术,学生在演唱的同时把数据返回给后台,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由机器自动给出他的成绩和分数。我们进行国家监测的时候,全国有6万人同时在计算机面前演唱,都是通过计算机自动进行监测、评分。
我们通过2015-2017这三年的监测当中,发现:第一,学生的学业成绩表现良好,大部分都达到了中等以上的水平,所谓中等以上的水平就是合格及以上;第二,学生的肥胖、近视、睡眠不足问题非常突出,学生肥胖率上升,视力重度不良(低于0.3)检出率较高,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的比例较高,这个趋势要引起高度的警觉。
最后,我们再看最近公布的PISA的结果,2018年进行测试的四个省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是全国经济最好的,也是教育排在领先位置的四个省市。现在学生学业素养表现排名世界第一,学生爱好阅读兴趣排第一,而且阅读材料广泛,另外家长高度重视教育,超过了与四省市家庭经济水平相当甚至更高的国家(地区),但家长的感情支持在参测国家(地区)中处于中等水平。PISA2018的测试结果也反映了我们教育一些问题,首先,教育公平需要持续推进,四省市阅读领域学生素养的校间差异比为42%,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第16位,属教育质量高但校间差异大的区域。乡镇学校师资问题成为重要短版;其次,学生学习时间长,学习效率总体不高。四省市学生平均校内课堂学习时间为31.8小时/周,在参测国中排第四位。四省市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效率(分数/学习时间)在参测国家(地区)中排名靠后,分列第44位、第46位、第54位。最后,学生的幸福感较低,学生学校归属感指数为-0.19,在参测国家当中排51位,生活满意度平均分为6.64分(总分10分),排61位。
当下,区域层面的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广泛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28个省、29个地市,近90余县区成立了本级监测机构,而社会第三方的评估、测评机构也不断不断剧增。当下最需注意的是要扭转以监测之名,行统考之实,仍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和教育评价导向。我们必须要以正确的理念指导改革,用监测反馈 “五育”全面发展的情况,城乡资源合理搭配,投入师资均衡配置,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情况,不能只关注尖子生,不能只关注重点校。同时监测结果出来以后,一定要重视监测结果应用,为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而努力,因为改革我们的评价方式方法不是目的,目的还是为了教育质量的改进和全面提升。
(本文整理自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第七、八届国家督学胡平平在全国教育局长研究联盟首届学术年会上的主题发言)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