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黄全愈:创造性真的是靠“教”出来的吗?

来源:外滩教育 作者: 黄全愈 已有0人评论  2019/3/13 8:36:47  加入收藏

导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四任院长钱颖一曾在论文中将创造性思维总结为公式:创造性思维=知识x好奇心和想象力,并对相应的教育教学进行探讨。对此,中美教育文化比较专家、美国Miami大学教授黄全愈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创造性根本不可“教”,因违背了教育规律,越教学生越没创造性。下文中他提出三点疑问:什么是创造性?技能=创造性吗?创造性是怎么来的?由此论述为什么创造性不能教,症结又何在。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第四任院长钱颖一教授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一文中,论述了被视为未来孩子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的4C中的2C(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和Creative Thinking创造性)。

其中不乏令人击节之处,但学术需碰撞才出火花。这里,我认为,创造性是“教”不出来的,因违背了教育规律,越教学生越没创造性。

一、为什么创造性不能教?

创造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创”二是“造”。

“创”即打破常规;

“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没有“创”,是山寨;没有“造”,是想入非非。

在Miami大学,我曾有一位叫达琳的在职生,她是美国一名小学美术老师。有一年,作为交换教师,她到昆明短期交流。

交流期间,很多中国老师问:“在美国的课堂上,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并再三要求她示范。

她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无论怎么解释,疑者恒疑。

要谈这个话题,牵扯三个问题:

什么是创造性?

技能=创造性吗?

创造性是怎么来的?

1.什么是创造性?

钱教授说:“创造性思维首先来源于知识。这似乎没有争议。”然而,这个“首先”却有了争议。

钱教授认为:创造性思维=知识x好奇心和想象力。

如公式成立,顺序似应倒过来:知识不应是“首先”,应放末位。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实际上,人类的很多创造都源于对已知知识的无视,或说正因为对知识的无知,才能点燃创造性的第一朵火花——好奇心。

越有知,越不好奇,越不敢越雷池。谁敢问“蚯蚓没有脚怎么爬行?”唯孩子无知,才好奇,才有去“知”的欲望——做研究的第一个动力。

另外,好奇心、想象力不应是“和”的关系,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创造的过程中,各具不同功能。

同时,创造是一对矛盾。“创”的天敌是知识、常规、经验、理智、习惯、正确、成功……总之,过去的一切都可能是障碍。而“造”恰恰需要“创”打破的一切。知识属“造”,应排末位。

最后,钱教授虽提到在创造中价值取向之作用,但这些不可或缺的非智力因素(百折不挠的探索毅力,力排众议的独立性,舍得一身剐的冒险精神等)却遗憾地缺席公式。

所谓“敢想敢干”,思维(如想象)也需要勇气。许多人在创造中落荒而逃,就是哪怕在思维中也缺了不可或缺的非智力因素。

钱教授设计的是“创造性思维”公式,但我深以为:思维是内在的行为,行为是外在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过程的思维活动。离开创造性行为去谈创造性思维,恐成敢想不敢干,只“创”不“造”。

因此我觉得,设计创造性行为公式似乎更有实际意义。若然,简单的乘法难以理清好奇心、想象力、知识、其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的复杂关系。

钱教授还谈到:“创造力的核心是‘新’,发现新规律,发明新产品,运用新方法,解释或解决新问题。”

而我认为:光是“新”不行,还得“造”出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用新方法解决老大难“旧问题”,或用“旧方法”(知识)解决新问题,甚至用“旧知识”解决悬而未决的“旧问题”,都是创造。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