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汤林春 已有0人评论 2019/2/27 8:59:16 加入收藏
导读:当今时代中国发展日新月异,而世界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教育所要应对的挑战和矛盾层出不穷。身处洪流之中的基础教育,如何在新时代正本清源恪守教育本真,又如何超前谋划培养面向未来的人,这是必须从战略上加以厘清的核心议题。本期四篇文章围绕“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这个主题,分别从宏观战略、重大目标任务、普通高中发展和智慧学校建设四个点展开论述,描绘未来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图景和改革发展的路径任务,以期对我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供一种理解和思考。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数代中华儿女的梦想,但今天无疑是离实现梦想最近的时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处于奠基性、先导性位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正着力研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描绘中国教育现代化蓝图,设计实施步骤、策略与路径。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义务教育究竟会面临哪些挑战?需要承担哪些使命?在国际上又需要具备怎样的担当呢?本文愿做些分析,以供参考。
一、2035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教育规划是对未来比较长时期的教育发展构想,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复杂性,它既要立足现状,又要连接过去、展望未来;既要发挥优势,又要弥补不足;既要有前瞻性的展望,又要有可操作的策略与步骤;既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又要回到教育出实招。因此制订教育规划需要从经济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高度来全面把握,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并进而明确教育现代化可能面临的挑战,然后才能作出明智的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同理,分析教育现代进程中义务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面临着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挑战
教育现代化,必然是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据2015年数据,全国小学净入学率99.88%,居世界前列,超越了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也超越了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初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04%,略高于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由此断定,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得到了很好保障,“有学上”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普及程度已经稳稳迈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但我们也要看到某些指标还有较大差距,如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班级规模数据,我国小学平均班级规模为37.5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平均为21人;初中平均班级规模为48.8人,OECD成员平均为23人。可见在班级规模上,我国远大于OECD成员平均水平。班级规模数据可以反映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丰富度和享受教育的充足度。班级规模数据的差距,让人清醒地看到,我国义务教育虽然在规模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在教育充分程度及内涵质量上还存在差距,显然还不强。义务教育不强,就很难说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大到强,已经不只是规模、外延与数量问题,而是聚焦体制机制、内涵和质量等深层次瓶颈问题。它预示着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加强义务教育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有效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这一任务将更为综合与艰巨,影响也将更为深刻与长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孜孜以求。
(二)面临着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但我们知道素质教育不是新事物。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的第11期刊登了《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一文,“素质教育”一词开始在正式出版物里出现。从此以后,“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理念受到人们关注。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义务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自此素质教育逐步进入政策层面。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使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是,尽管在政策和理论层面紧锣密鼓地推进素质教育,可在实践层面片面强调考试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学生课业负担仍未能有效扭转,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状况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其身心素质发展不容乐观,同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较为薄弱,人们形象地把这种情况比喻为“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可见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如果不能形成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在已经明确了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新时代,如何建立健全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
(三)面临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挑战
尽管我国义务教育在普及程度及均衡发展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到2000年初步实现“两基”战略目标,2011年全面完成“两基”战略任务,我国全面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2013年我国又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截至2018年2月28日已有237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占全国总数的81%,离85%的目标已经不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均衡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从城乡比较看,2016年全国有小学代课教师16万人,其中农村11.8万人,比城市多7.6万人。中学代课教师6.5万人,其中农村3.8万人,比城市多1.1万。且农村代课教师的增幅高于城市。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小学平均为9.5台,其中城市为10.7台,农村为9.0台;初中平均为13.9台,其中城市为15.2台,农村为13.3台。可见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还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其发展水平自然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制约。
从东中西部地区比较看,2016年中小学代课教师,小学共计16.1万人,其中中部地区最多,有7.5万人,分别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多3.6万人、2.8万人。中学共计6.5万人,其中中部地区最多,有3.8万人,分别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多2.5万人和2.4万人。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以东部地区为最多,为12.6台,分别比中部、西部地区多5.7台和4.4台。初中也是以东部地区为最多,分别比中部、西部地区多8.1台和7台。从大班额比例看,小学全国的比例为11.0%,其中中部地区最高,为14.1%,分别比东部、西部地区多6.3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初中全国的比例为17.8%,其中中部地区最高,为24.4%,分别比东部、西部高14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见表1)。可见东部地区明显占优,中部地区明显不足,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
表1东中西部地区在代课教师、每百名学生计算机台数及大班额比例上的比较
更何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接受优质多样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义务教育加快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需求将更为迫切。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让优质教育资源与服务更公平地惠及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实现义务教育更高层次的普及目标。所以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问题就成为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