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严寅贤:为学生“双重生命”健康筑基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严寅贤 已有0人评论  2019/1/7 9:05:12  加入收藏

目前,新高考、新中考、学科核心素养、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教育等,毫无疑问是教育热点。但未成年人的生命培育,在中小学生生命健康问题频发的当下,同样不是冷话题。

生命培育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自然生命,二是精神生命,故而,生命培育应该指向“双重生命”维度,两者的核心指向是健康素养。健康素养又包含三个层面:体质强健,心理健康,性别界限分明。就生命个体而言,健康素养是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生命培育,也应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年版)》,内容涵盖视力、体重、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其中规定,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每天不得超过一小时。北京市也已将中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学业水平考试指标。在政策背景下,学校层面又该如何发力?

北京一零一中学一直以来将生命培育作为育人重要抓手,以促进学生生命和精神双重成长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开展课题研究,以德育心。2018年,学校组织设计了“关于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理解认同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综合性行动研究”课题方案。新时代教育,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必将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长期性重要政治要素。当前中学生的精神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疏离与隔阂,致使他们对传统文化认知较浅;二是非健康阅读、沉溺“电竞”、远离户外等,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深受其害。

因此,学校体育组、语文组、历史组、政治组等联合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一零一中学首先采取以健康阅读取代非健康阅读的方式,如大量阅读经典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书籍,将学生引向健康阅读新天地。其次,借助户外活动如研学旅行,帮助学生从“电竞”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开展研学活动时间较早,已经形成较为科学的活动体系。目前,学校开展的“科考八路军”活动已经初具规模,同年级学生分为6或8个队伍,去学校相关实践基地学农一周;同时,将研学旅行与人文考察相结合,开展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研学旅行和人文考察活动。再其次,以课题研究促进学校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校内外户外活动,促“宅”为“动”,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能。

开展体育活动,以体育身。在一零一中学,你会看到这样一种独特的现象:学生从教室到教师办公室,从教室到食堂都一直在跑步行进,这就是一零一特有的“跑文化”。

人人体育、天天体育、处处体育,是学校的体育特色。一零一体育精神培育,构成了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初中部每周安排四节体育课,高中部每周三节体育课。即便是在初三与高三年级,学校体育课也一直按照常规进行。

学校对于一零一体育精神的培育,早已经成为学校课题研究的重要元素。如学校体育组组长王亚林老师所做的“体质个性化改善研究”,目前已取得明显效果。他将学校体重偏肥胖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开展为期不等的专项训练,学生的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弹跳素质等大为改善。

开展社团活动,丰富生命体验。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指明战略性育人方向: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学校高度重视在活动体验中培育学生爱心,进而促进健康个性与人格发展。

由于学校地处圆明园,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校内4座人工湖,水域面积近1万平方米,黑天鹅、野鸭、雁鹅、鸳鸯等均是校园常客,堪称学生“挚友”。学生社团追踪黑天鹅、野鸭、鸳鸯等动物生活习性,研究制定饲养和保护它们健康生活、生长方案,由此引领学生关爱自然。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募捐活动,为有需要的学生、有需要的社会团体送爱心,培育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之情。事实上,去“太阳村”关爱服刑人员子女,去松堂医院探望临终老人,去环卫站、交警队慰问基层劳动者,到打工子弟学校支教等,早已成为一零一历届学生的自觉行为。

除社团活动外,学校长期坚持开展的施光南艺术节、“12·9”演唱会、校园心理节、诵诗会等,形成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色育人活动品牌。

未成年人自然生命成长的未来质量是隐性的,我们很难断定今天学生的未来健康状况,所以学校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健康奠基,防患于未然;未成年人精神生命成长的现实质量是显性的,因此学校教育要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显隐同关注。培育未成年人“双重生命”的健康成长、茁壮成长,不仅是一零一的行动,而应成为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作者:北京一零一中学原副校长严寅贤,本文节选自他在2018青岛西海岸教育年会上的发言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