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文东茅:扩大选择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 文东茅 已有0人评论  2018/12/13 14:02:18  加入收藏

文东茅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

各位嘉宾:大家好!

我为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扩大选择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这个题目本来可以是一次愉快的畅想,不过我现在却感到非常沉重,因为今天浙江英语赋分事件被刷屏了:浙江省省长亲自牵头调查。我真为改革者担心,也为高考改革担心:“扩大选择”还能是改革的方向吗?

一、扩大选择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1、四十年,前进了多少?

四十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北京人冬天的蔬菜基本上只有大白菜。前几天我一位学生从扶贫村回来告诉我,她和村民现在基本上还只是土豆加白菜。这就是贫困。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增加物质供给的数量、品种和质量。

四十年前恢复高考招生时,考试的科目只有文科、理科两类两类,当然,在此基础上还有音乐、美术、体育等类别。但面对复杂多样的高校、学科、专业和更加复杂多样的考生能力、兴趣、基础、需求,这样的简单分类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四十年的高考改革,一直在尝试增加考试类别。

1988年上海开始“3+1”方案改革,语数外为统考科目,考生再在理化生史地政中选一门,实际上,就从文理两种选择变成了六种选择。这种方案沿用到了2014年。

1991年,湖南、海南、云南尝试将考试科目分为四个科目组,每组考四科,这种方案由于“个性太强,共性不足”,只用了一年就停止了。

1999年教育部推行“3+X”方案,各地实际执行的方案包括“3+1”、“3+2”、“3+文综/理综”、“3+大综合”等。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省份的选项还是只有文科(语数外+史地政)和理科(语数外+理化生)两种选项,与1978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四十年后还是土豆白菜,就没有脱贫,四十年后我们高考改革给孩子们的选择脱贫了吗?

2、新高考的突破

新高考的重要目标是增加选择性,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次真正的突破。其中在考试科目选择上,推行的是“3+3”,即语数外三科必考,另外从史地政理化生六科(再浙江是再加信息技术的七科)中选三科,这样,实际上,学生就有20或35种选项。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改变,实质性的提高了考生的选择性。根据浙江省对2014级学生的调查统计,选择传统理科组合(理化生)的学生只有12.51%,选择传统文科组合(史地政)的只有10.64%,也就意味着有接近77%的学生选择了文理综合的选考科目组合。

除了扩大考试科目之外,新高考还在以下多个方面扩大了考生的选择:

(1)增加考试机会。浙江方案规定选考、学考科目和外语都有两次考试机会,这将有效打破一次性考试的偶然性对学生成绩和前途的影响。

(2)考试时间的选择。浙江方案规定学考、选考科目一年两考、每次全科开考,意味着学生在高二、高三两年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和需求在四次考试机会中自主选择最多两次考试。

(3)报考方式的选择。除了“裸考”,上大学的途径还有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或“综合评价”招生,西部、农村专项计划招生、艺术、体育特长生招生、学科竞赛保送招生等。

(4)考试类别的选择:对于普通考中学生,区分普通高校招生和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对于职业高中学生,也增加了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

(5)报考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权:在上海、海南改革方案中,是按照“专业组”填报志愿,浙江是按“专业+高校”填报志愿,考生最多可以填报80个志愿,大部分考生都觉得太多了。

3、进一步扩大选择的空间

面向未来,还有哪些进一步扩大选择的可能?我认为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例如:

在考试科目选择上:能不能将外语甚至数学、语文都从必考作为选考科目?能不能将信息技术甚至音乐、美术、体育、健康等也作为选考科目?能不能区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甚至根据不同学科要求区分数学一二三四?

在考试次数上,能不能所有科目都一年两考,进而四次、六次考试?甚至随时可以上机考试?

在招生录取方面,能不能做到考生同时填报所院校、同时获得多个录取通知?

从有利于考生选择和发展,或适应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看,这些都是必要的甚至是迫切的。

二、扩大选择需要以能力建设为基础

以上的愿望看上去当然是很美的,但为什么四十年来我们向这个方向前进的距离非常有限?为什么新高考改革的步伐一再放缓呢?真实的原因是:真的不容易,因为高考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

以“3+3”为例,其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从文理分科到20种或35种组合,就不仅意味着选课、走班,而是高中教育从“学科中心”、“教室中心”向“学生中心”的重大转型,进而是对教室、教师、管理以至整个中学教育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还涉及不同组合成绩的比较、高校的招生录取等等。有很多问题是在试点之前难以想象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物理学科选考人数下降,因为物理比较难、成绩好的学生扎堆,可能在等级赋分中吃亏。现在浙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相信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高考改革的另一个目标是“打破一考定终身”,所以提出要一年两次或多次考试招生。这项工作从1999年启动,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试点,2001年内蒙加入,但2004-2006年,内蒙、安徽和北京就相继退出,上海的春季高考也主要限于部分需要面试或综合评价的学科专业。而“一年两考”与“两次高考”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后者不仅在于增加一次出题、考试、阅卷、录取,这些都可以说是出钱、出力就可以解决的,而前者则要求两次考试之间分数的等值。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浙江英语科目赋分问题就是两次考试难度不同,在事后采取赋分调整而引发的。在没有题库和前期测试的情况下,靠几位出题专家,要保证不同年份试题的难度(即平均得分)基本一致,而且每次考试都要出多套备用试题,真的很难很难。这次事件的教训可能是:必须提前规定,凡一个科目一年多考,都将采用转换分而不是原始分。但有太多的人都特别留恋“原始分”,一个“标准分”的概念都不能被接受,可见我们对考试的认识有多么的“原始”。

高考改革的再一个目标是“打破唯分数论”,因为分数只代表部分的通过考试体现的知识、能力,有很多知识、能力是难以通过标准化的笔试考核的,更不用说品德、兴趣、志向、创新、健康等等这些极其重要的品质。大家都原则上同意要打破“唯分数论”,也就是说,不是不要分数,而是在高考分数的基础上,加入其他一些因素,这样的话,“技能型”、“创新型”、“品德型”、“个性化”人才才能得到认可,这也是更高层面的公平。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特长生招生都是打破唯分数论的尝试,但实践下来,基本生是“走一步,退半步”,真是举步维艰。新高考提出“综合评价招生”,如果要切实推进此项改革,就必须增加高校的招生投入、扩大招生队伍、提升招生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品德素质,至少要学会鉴别考生材料,要让面试更科学、有效。

这也就要求进行考试招生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只有扩大供给能力,才能提供真正扩大有效的供给。除了提升高校的招生能力,也要增加考试院人员编制、扩大出题专家队伍、提升考试的科学性、探索基于计算机的标准化考试,等等,考场、监考、安保等条件也要一一配套。在高中,需要增加经费、扩大校舍、增加教师、培养胜任多科目(如物理和技术)的教师等等。

很多人以为,高考改革只要有一批专家、出一个“完美的方案”就可以一劳永逸。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建设,再好的方案也是纸上谈兵,甚至会引发各种混乱和不满。所以,在经过几次调查之后,我们在《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2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能力建设与高考改革同行”,呼吁加强能力建设,为高考改革保驾护航。因为深知高考改革的难度,我也于2016年8月在《浙江教育报》上在写过一篇文章:“一定要善待高考改革”,呼吁认识高考改革之善,要善待改革者,给改革以时间,给改革以全方位的支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善待考生。从善待考生出发,从国家民族发展出发,高考改革再困难,也要坚定的走下去。当然,如果条件不成熟,我也非常赞成放缓改革推进速度(有困难省份可再推迟)、减低改革目标(如一年两考暂缓)、降低执行要求(如中学不必都提供20种学科组合选择)。

三、选择的扩大要求考生学会选择

随着供给能力的提升,一旦能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接下来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就应该是引导需求,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就如在大型超市,面临琳琅满目的商品,必须有选择能力,否则,就会产生选择的迷茫。

新高考实施过程中,很多考生就经历了这种“甜蜜的痛苦”,例如,是参高考还是高职考,选考科目怎么选,裸考还是参加“三位一体”招生,何时参加选考科目考试,考一次还是考两次,报志愿时选大学还是选专业,等等。很多人因担心别人“田忌赛马”而痛苦,也有很多人因不想放弃任何一次考试机会而变得更加辛苦。

提高考生选择能力需要中学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高中应该开设学业指导课,为每一位同学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在课程开设、师资安排等方面创造条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全面了解自己,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以及对选择后果的承受能力;高校有责任提供更全面、准确、及时的招生信息和咨询服务,为中学生了解大学和学科专业提供尽可能便利的条件等等。

除了外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考生自己要形成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如果自己方向明确、价值清晰,即使面临再多的选择也不会迷失。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以为己”,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成就自己,是为了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我给考生的建议就是“诚于我心,不违本意”:根据自己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未来发展等的选择高考类别、考试科目、院校专业;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如果这样,就不要太注重其他人是否“田忌赛马”,如果喜欢物理,就果断选择,即使因此少得了几分,得到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选择相关学科专业的机会;如果第一次考试已经正常发挥,就应该果断放弃第二次考试机会,集中精力准备剩下的科目,总分提高的可能性一定更大;如果志向明确,在志愿填报时就坚决填报,即使因此“浪费了分数”,换来的却是自己喜欢的学科专业和长远的发展,否则,即使上了名校、得到了虚名,随之而来的却是学非所长、学非所爱的长期痛苦。

选择是一生的功课,学会选择是一生的财富。希望所有考生在高考这一重大选择中学会选择,也顺祝所有来宾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充满诱惑的世界保持定力,学会舍得,幸福美满!

谢谢。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