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程介明:学习科学与我何干?

来源:《信报》 作者: 程介明 已有0人评论  2018/10/8 19:46:37  加入收藏

导读:在“世界教育前沿峰会"即将召开前夕,峰会主席程介明先生对学习科学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阐释,即在「人的活动塑造人脑发展」的基本认识上,归纳出六条原理:学习是人对外部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学习是人对客观世界构建知识的过程;经历是学习的关键;学习与实践是同步而互相渗透的;学习是总体性的;学习是群体性的。

学习科学与我们当前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如何把比较确定的一些基本发现,化为前线教师和家长容易掌握的原理,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程介明 首届“世界教育前沿峰会”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 

一、学习科学与我何干

上周尝试介绍对学习科学的认识,即在「人的活动塑造人脑发展」的基本认识上,归纳出六条原理:学习是人对外部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学习是人对客观世界构建知识的过程;经历是学习的关键;学习与实践是同步而互相渗透的;学习是总体性的;学习是群体性的。这只是笔者的尝试,读者完全可以有不一样的归纳。

上周在美国洛杉矶开了一个小会,只有30多人,除了几位学习科学的主要科学家,参加的还有美国关注教育的大小基金的联盟,也有欧洲的基金;再加上一些专注教育的NGO。会议由盖茨基金赞助,代表也在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专门负责学习科学项目的林姒祥(Soo-Siang Lim)说,学习科学有别于其他研究之处,是运用一切最先进的科学,聚焦人类的「学习」,而形成各类学科的综合;因此不是一般的跨学科,而可以称为一门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会议的目的,说研究建立一个全球学习科学联盟,一个松散的网络。

二、前沿科学  聚焦学习

笔者的理解,传统的教育学科,也会研究学生的学习,但是只是从许多独立的侧面看学习:教育哲学讲的是哲学,教育社会学讲的是社会学,…等等,而不是各类有关学科合作起来对人类学习的「会诊」。

这解决了许多人的疑问:负责任的教师,天天关心的都是学生的学习,为什么需要学习科学?尤其在中国内地,由于有非常完整而又认真的「教研」(教学研究)传统、机制和文化,教师每一刻都在研究学生的学习,累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什么还需要有学习科学?在香港,甚至专门研究教学法的学者,也会有类似的(善意的)疑问。笔者也听过美国一位资深的学者,表达了一点不舒服:「学习科学的研究发现,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老生常谈;以往是心理学家以为他们懂得比我们多;现在又似乎脑科学家以为他们懂得多比我们多。」    

也有几乎相反的意见:「教研是经验的总结。经验不是科学!经验也可以是不科学的。」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和意见,都是非常有益的启示。作为研究者,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维护某种科学或者理论,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排斥某种科学或者理论。对于这些问题和意见,笔者请教了其他的一些朋友,又对学习科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我们过去研究教学,大概是两种思路。一种是经验的累积,通过对无数学生的观察,我们摸索出学生学习的规律,也就是在某些教学的设计下,学生会学得更有效果。另一种是心理学的研究法,看看学生在一种教学法实施的前后,产生什么变化;又或者拿一个实验组与一个控制组比较,看看某种教学实验的效果。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看学生在事前A与事后B的两种状态,并加以比较。但是从A到B的过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不得而知,是一个黑箱。学习科学,是在教学法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入脑科学的贡献,开始研究A到B这个黑箱,不只是看效果,还要看这个过程;有转化的话,要看这转化是如何发生的。

三、深入过程 探索黑箱

1980年代美国LeeShuman提出PedagogicContent Knowledge,也就是除了课程的内容、一般的教学原理,还有各类领域的专门教学知识。也就是说,教数学与教语文是不一样的,各有其规律。这是一个大突破,但已经隐涵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因素。学习科学则尝试进一步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研究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学习过程。

第二,中国之外,在其他国家,也有不少教师累积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经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教学理论,新的教学模式还在不断涌现。这些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应该说都有一定的根据和一定道理的;但也有一些是哗众取宠,又或者是投机的商业行为。有些所谓「新」的教学法,风行一时,又逐渐式微;也有一些教学法,周期性地出现,又周期性地消亡。在这个起伏的过程中,往往令到前线的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莫衷一是。

然而,学生的学习,最终还是发生在学生的大脑里面。不管是什么教学法,最终学生是否学到了,还要看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也就是说,形形色色的教学模型,里面有没有一条底线?怎样分辨真伪?怎样可以看得出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学习工具、软件、课程,是真正在促进学生学习?还是片面之见?还是胡说八道?学习科学,可以为我们多姿多彩的教学法,提供一些基本的解释,一种剖析的工具;又或者说是提供一种共同语言,一些基本法则。

四、全面观察  学习新态

第三,在不同的社会,都会因为长期教学经验的累积,形成了大家都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传统,或曰教学文化。这在东亚的华、韩、日社会,尤其突出。当其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对我们的教学习惯形成冲击,对于有些问题的争议长期不断(如背诵),就是因为我们的许多传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样,西方的一些教学信念,甚至在学术界风行一时的理论,也停留在信念的层面,也是「信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科学通过对人脑的研究和理解,为这些争议与犹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参考。

第四,近来经常听到有关孩子通过机器学习的讨论。全球也在出现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供学生自学的软件、学习包。在不同的场合,还不断听到从事科学技术的朋友,非常兴奋地在谈论机器如何将会取代教师。但是细细听下来,他们概念里面的机器「教师」,或则只懂得知识的传递,或则是按照工程师的理解,按学科内容的分拆、推导,转化成为逻辑程序。这样的逻辑程序,往往不是学生真正的学习途径。学习科学就是专门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而研究的成果往往认可、支持和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否定了纯技术性的逻辑推导。

此外,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是两个不同的学习过程。什么情况下机器可以取代人,甚至超越人?什么情况下机器无法取代人?在不同的年龄,又有什么分别?学习科学都开始在研究,而且提供了很有用的知识。

第五,比较迫切的是,今天学生的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教师提供的范围。今天学生的学习,其来源相当一大部分来自学校和教师以外。在教育而言,「教学」只能够代表学生学习的一小部分,纯粹地研究教师如何教,远远不能探索学生学习的全貌。因此,研究学生如何学习,不会局限在课程、课堂、课内的学习,而是尝试探索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然而,直到今天,绝大部分有关教学的研究,都是集中在课堂教学,在有些社会,甚至把学生学习的成效,缩窄到学生的分数成绩。假如从学生的身上出发,就很不一样,就会必须全面地看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元素,例如研究学生在课堂生活的另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误解(misconception)、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不在意学习(implicit learning)、学生在群体讨论和制作中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社交媒体中的学习过程、学生在非智力范围的学习过程(国际上称为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等等。

总的来说,学习科学目前研究的,还只是人类学习的一小部分,但是已经起了很大的「照明」作用,让我们看清楚一些学生学习的底蕴。即使如此,如何把比较确定的一些基本发现,化为前线教师和家长容易掌握的原理,正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