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 程琳 已有0人评论 2018/10/6 9:30:55 加入收藏
如今,家长们总是把孩子的学习看得很紧,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洪兰教授用脑科学告诉我们,其实学习没有起跑线,大脑终生具有可塑性。
我们越是逼迫孩子,就越是难以成就孩子,只有当孩子想学了,才能学得好学得快。大脑的资源是有限的,想要发展大脑,又有哪些好方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作为一名教育家,洪兰也曾是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曾任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她告诉大家,大人是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脑是怎么回事:以下这张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区域其实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黄色的部分是额叶,也具有大脑发展中最高级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听觉值。
洪兰告诉大家,大脑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别是打孩子的头部。因为,这可能造成孩子大脑生理机制的损伤。而大脑一旦损伤,人就会在生理机制上遭遇障碍,日后再怎么通过后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而从大脑发展的角度,洪兰教授说,每个人的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马回的神经细胞再生,大脑的神经连接不停在改变。学习的时候,神经回路会加强。
9个月婴儿会爬之后,开始探索,神经开始大量连接。
最左边是刚出生婴儿的大脑,中间是三个月,最右边是两岁小孩的大脑神经连接
在她看来,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3岁定终身”等说法。
因为,人的大脑一直在发展、在变化,大脑有可塑性,大脑不停因应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网路连接。“它的神经回路是可以改变的”。
人生是马拉松,争的是终点,不是起点,要跑到终点才是贏家。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开窍慢,洪兰教授引用两句经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学习是“学+习”。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