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叶澜 已有0人评论 2018/6/3 23:05:39 加入收藏
叶澜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始人和持续领导者。
今天我们为什么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改革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又具有时代性的问题。对于儿童、教育改革有太多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观点。有人提出“成人世界应该向儿童世界学习”,要“向童年致敬”,这是20世纪以来我们重新发现儿童,进而认识到儿童不是成人想象中的那种简单不懂事的孩子。从人性、哲学、文化的角度看,儿童是混沌的综合体,包含丰富的、无限的潜能,儿童是成人的基质,我们不能小视这个基质。从这个意义上,成人的未来有赖于今日之儿童。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大多数人不在乎儿童、不懂儿童,所以需要大声疾呼:“认识儿童、研究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但当前又出现了儿童崇拜的极端观点,如“让教师走到边上”“让儿童站在中央”“以学代教”等各式观点。这些教育观点像时装一样不停变化,但儿童本身与成人的不同及如何形成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关系,才是教育研究者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更是教育基本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我们要倾听各种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把每种观点的合理性都包含在里面的综合统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不是做裁判官,告诉谁对谁错,而是构建出更合理的认识。如果今天教育基本理论不能富有理性又带有人性地回答这个问题,就没有尽到自己的学术责任。
儿童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哪?是什么把儿童发展和教育改革联系起来?它们明明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个体发展的问题,一个是社会事业的问题。我认为核心词是“儿童的成长”。儿童自身在环境中就会成长,教育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定位于促进儿童成长。因此,能否促进成长是区别好坏教育的标志,成长最终走向人的独立自由。成长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不断丰富和培育儿童的精神世界。孩子刚出生时什么都做不了,他们的成长过程首先就是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当其不需要成人的搀扶时,就长本领了。所以孩子学会走路后非常开心,他们为自己能跑能跳感到幸福,这是孩子即时的幸福。然后,他们慢慢走进文化世界。我不赞同把城市和乡村儿童对立起来,他们所处的环境各有独特性和不可取代之处,都可以成为促进成长的教育资源,各自因环境造成的不同可通过教育得到改变。总之,如果我们忘记了成长的问题,忘记了人要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必须有丰富、强大的精神世界,教育就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任务。每一个能作出点事情的人,如管好自己的家庭、做好自己的事业,能把自己事情做好的人都有独立的人格。让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能对自己、社会和他人负责。
把儿童发展与教育改革联系起来,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状态。今后如何深化这方面研究?我认为:一是问题要聚焦和升华,有些问题需要整合,找出深层次问题;二是现在的研究呈现的状态还处于初级阶段,比较多的研究停留在观念、观点上,是对一般现象的分析,研究路线是自上而下,定位和重心高了一点,具体生动的、在生境中如何一步步发展的儿童研究太少。我建议把研究重心下移,问题要深化,放在儿童生活的生境中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变革的问题。面对现实问题,研究者有两种路径可选:一是简单、纯粹的理性批判,二是建设性的,走向综合,面向生活,关注长久被我们忽视的感性、情绪、情感的问题以及被忽视的境遇问题。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通道,如何转化、转化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神经系统中如何发生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求我们放到生境中去作深度研究。我们现在的儿童观比较混乱,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儿童观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人性的解释,否则我们就是在作哲学研究,而不是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有很丰富的主题,是生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那些影响生命成长的精神世界的机缘性问题。如我喜欢看天上的云,认为云有它的世界、它的语言……在这个与云的“交往”中,我想读懂云语。每个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境中,才会获得具身的体验和认知。逐渐把自己的世界一点点丰富起来,我相信人有三个世界:生理、心理和精神的世界,人若不能感受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就只活了半生,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出完整而丰富的人生,而不是以半生作为结束。丰富而健康的儿童教育是为人生奠基,是重任,为此我们需认真、深入地研究,切实地行动,切不可因孩子小而不在乎、放任或严控。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