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刘京海:教育的过程

来源:《刘京海成功教育随笔》 作者: 刘京海 已有0人评论  2018/5/31 16:53:53  加入收藏

中学特级校长,教心学科特级教师,成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发起人、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2003年9月10日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功臣”。

教育的过程是使儿童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使孩子从他律逐步走向自律的过程。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提出教育应从“家养”到“放养”,使之进入自主教育的自然天地。

最近我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动物园,为了招揽游客,把小狼和小羊关在一个笼子里,时间长了,狼不吃羊,来看的人越来越多,生意很好。谁知有一天,领导来看了很不高兴,认为狼不吃羊这不是误导吗?命令一定要把小羊放回羊群。三天后,这只羊被狼吃掉了。羊群在山上吃草,狼来了,所有的羊都跑,这只与狼一起长大的羊不跑,因为它以为狼是不吃羊的。

这样的事例是不是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呢?“保姆”式的教育,管头管脚式的教育,将学生成天禁锢在学校里、课堂上、书本中的教育,对培养孩子们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益处呢?教育到底该怎样帮助孩子们“学会生存”呢?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家养东北虎不能野生,就要灭亡,家养的孩子不能自己成功也要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的定律。但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却常常忘了这个道理,对孩子老是停留在“家养”阶段。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彻底变革!否则,我们就将面临落后、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如果我们采用“野生”的方法,那么正儿八经的教育也就没有了。什么都要靠自己学、自己练,就是高水平的人也不过在生存层次发展。过去我们知道的关于印度“狼孩”的事情,回归人类社会,才知道“狼孩”的智力多么低下,而且以后的发展空间也是极有限的。这条路我们不能走。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一般说来,不过相当于“家养”。我们对“家养”式教育的弊端看得太多了,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怀念起“野生”来,殊不知这是一种退步,是从文明倒退到野蛮。拒绝人类文明的传承是要不得的。正确的思考是:我们在发现“家养”的弊端之后,如何从“野生”中学到一些东西呢?         

首先是实践意识,因为离开实践就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能力。现在的教育已经在讲“实践”了,不过这种实践从质与量的方面来说,都是低层次的,往往更多的仍然是纸上谈兵。在学校教育中要增加实践活动,要让原先的实践落实到行动上,并且在课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实践。

其次是自我意识,因为“野生”状态中,人必须主动应对生存的挑战。我们的教育仍然有很多“灌”的成分。能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自己要学,自觉地投入学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学。

最后是生存意识与发展意识。在现代,人们仍然应该有生存意识,生活是不容易的。养活自己养活他人是不容易的,不是什么都是现存的,伸手就可以拿来。解决了生存问题,能够“学会生存”了,就要“学会发展”了。自身的全面素养的培养,正是为了让自身能够充分发展,使自己赢得比别人多一点的自由。

可见,现在的教育应该由“家养”到“放养”,而不能走向“野生”。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前人的文化精髓,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投入实践,更多地活动,让自我与主动精神能够积极而富有朝气!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