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李一诺:用创新的体系,让教育回归本真

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作者: 李一诺 已有0人评论  2017/12/27 10:32:07  加入收藏

导读:

12月23日,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四届年会暨教育创造美好生活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海内外的17位嘉宾围绕“激发教育活力”,发表了精彩纷呈的演讲,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名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参加了论坛,并与嘉宾交流,观看网上直播的朋友超过一百万人。我们将逐日推送嘉宾的演讲全文。

今天推出的是一土学校创办人李一诺的演讲《用创新的体系,让教育回归本真  》, 一诺老师在分享过程中, 因为孩子的纯真笑容而落泪,台下的观众多次给予掌声,这既是鼓励,也是所有教育人的共鸣。

特邀嘉宾   李一诺  一土学校创办人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一、用创新的体系,让教育回归本真  

一土教育从创办到现在已经快两年了。越做教育,越理解教育是一件让人谦卑的事。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有孩子?曾经为自己孩子的教育焦虑过的请举手,看来占大部分,在座的有多少至少想过让自己的孩子出国?非常多。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我想分享四个观点。

中国人太少了,听起来可能很矛盾。过去的十七年当中我有一半时间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当时我在麦肯锡做到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在美国有六百多位合伙人,而其中像我这样在接受完中国本科教育后出国的中国人只有两位。

后来我做到了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盖茨基金会是全球性组织,在全球有一千五百多人。农业作为脱贫减贫的重要途径,每年盖茨基金会在农业上的投资是四亿美金左右。我问基金会,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是全世界通过农业改革推进社会进步和脱贫减贫的典范,为什么没有人考虑中国的经验?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组织中,对于与中国相关的基本事实的认知却存在着这么大的真空?

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教育方面,我们还是比较“崇洋媚外”的、或者更愿意相信国际教育是更好的教育,但这种“崇洋媚外”并没有让我们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大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导人才。

未来不可预测!当下,教育当中最大的情绪是焦虑,为什么会有这种焦虑?很多有生意头脑的人会让你购买他们的产品,从而减少焦虑,回国以后我对教育的反思是,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路径依赖”,无非就是两条路,高考或者出国,在这两条路之间,就是万丈深渊,你的孩子掉下去就会“万劫不复”,实际上这是一个隐性的假设。实际上是这样的吗?事实上,在新中国刚建立的时候,教育并不是以这样的路径为指导的,但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这个趋势却显得愈发明显。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奇葩的国家,两个最大的教育上市公司都是千亿美金的市值体量,全都是做课外辅导机构的。在钱的面前,好的理念其实会显得非常无力,因此我们的教育变得非常功利化。

学校太孤立了!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贡献,但是我们太把学校的地位中心化了。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是非常“孤岛性”地在运作。为什么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这么受大家的欢迎?因为他不一样。这么好的公立教育,我们能够想像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人托各种各样的关系想进这所学校,变成了一种变相的寻租,很多学校都是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学校变成了社会中的另类寻租空间,另一方面,学校是非常“累”的,因为所有的教育压力都转嫁给了学校。教育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东西,里面可以包含所有人,每个人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但是从课程设计、激发孩子内驱力等方面,对教育者的要求是极其高的,孩子的成长极大程度受到教育者水平的限制。如果老师的水平在高处,孩子就对自己的认知有谦卑感,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家长对于教师的期待非常高,而大量的教师并没有得到充足的职业训练,所以对于教师这份职业的倦怠感普遍存在。

政府太累了。我觉得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政府,所以我在盖茨基金会的工作中几乎百分之百的时间都在和国际社会宣扬中国这么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过去两年我写了一本集子叫做《了解中国-Get Smart on China》,很大程度上是在和大家证明,中国政府其实充满了各种改革的意愿,并做了相当多的探索性的工作,非常了不起。所以中国在过去四十年当中取得了全世界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成就,我们有七亿人脱贫,大量肆虐的流行性疾病在中国版图上消失。但是,在社会领域,政府的全能在某种程度上又限制了很多事情的发展。我自己的行业是在医疗领域,过去的四十年当中,美国药监局批准了许多新药上市,有一个标准叫做1.1类新药(指尚未在世界其他地方上市的新药),中国大概占了十个左右,但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创新。而且,在抗癌药物的大量创新中,没有一个来自于中国,如果不幸得了癌症,咱们都要到国外去看病。为什么是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机制,国外FDA是备案制,我们是审批制,就是审了才能过,而如果是备案制的话,责任人在企业和创办人,所以才能有大量医药行业的创新。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