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顾明远:反思教育提出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来源:中国网 作者: 王晓霞 周继凤 王诗悦 已有0人评论  2017/9/12 16:14:39  加入收藏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发布了成立70周年以来第三份重要的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份报告提出了新的教育价值定位,即教育是全人类的共同核心利益,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7月7日,《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文版出版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所重申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和发展观,研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定位,探索教育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本土化表达。

研讨会上,顾明远先生以“三个时代 三个报告”为题,做了一次生动而精彩的主题报告。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荣誉会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的70年中发表了很多报告,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只有三个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和《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三个报告,标志了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于1972年发表,提出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概念。

1974年,我作为教育顾问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虽然参加了这次会议,但那时因为文革思维和对《学会生存》内容的不了解,我们闹出了不少笑话。

在会上,我们把联合国作为一个和资本主义斗争的地方,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反对跨国公司,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概念一无所知。资本主义国家因工人大量失业的问题提出发展成人教育,也就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

对于成人教育,我们比较了解,但只是把它简单理解为没有学历的成人接受教育。澳大利亚代表问我中国怎么解决青年的失业问题,我却说中国毕业生全部上山下乡,没有失业。

直到1976年,看了《学会生存》这本书,我明白了“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终身教育,就是在社会生产不断变革的时候,教育要为每个人在他所需要的时候,提供学习的机会。终身教育开始与职业教育相联系,但到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应该涉及每个人的每个阶段,所有的教育都应该纳入到终身教育当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核子、电子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诞生于1946年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有半个房间那么大,四万个电子管。战后,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民间,在五六十年代迅速发展。

在发展过程当中,科学技术把人类代入了学习化社会,人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变革与社会变迁。而教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也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演变而演变的,所以科学技术使教育有了全新的意义。

报告从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这个报告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学习化社会。这两个基本概念影响了我们教育。

中国对终身教育的认识晚了30年,虽然1976年已经有了相关中文书籍的出版,而且我也写过一些文章介绍终身教育,但在中国的正式文件里,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

那么,为何我们在30年的时间里都无法理解终身教育的问题?

我们认识不够。

这与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阶段有关,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这点可以从马克思那里得到印证。

我在研究中国教育的时候,注意到了马克思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早在《资本论》里,马克思就提到类似终身教育的说法,虽然当时还没有“终身教育”这个提法。但是对于这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要有四句话。

马克思的第一句话是“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是保守的。”因为资本家要追求利润,就要改变生产线,所以技术不断变革。

第二句话是“大工业生产造成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正因为这种变革,生产线变革了,一部分工人就要被淘汰。

第三句话,“大工业生产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用体力劳动,而且能脑力劳动,而且知道生产过程的原理。

第四句话,“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这四句话里,蕴含的思想和终身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就是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小生产社会,工业化没有完成,所以我们理解不了学习化新型社会的快速变革,理解不了终身教育的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生产都是保守的。而未来的社会,则可以实现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转换岗位。但是从前,我们一辈子做一个螺丝钉,一辈子在一个岗位上。千百年来每个农民一把锄头,一辈子守着一片土地。和大工业生产强调不断变化的生产方式绝缘。

因此到了90年代,我们的经济生产转型了,几百万工人下岗,我们才开始明白什么叫终身教育。

第二个时代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二个报告提出于1996年。七八十年代正值资本主义的黄金期,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接受教育以后能够增加生产力和财富,因此大家对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到了20世纪末,人们对21世纪寄予很大希望,希望21世纪能够解决所有的困难,所以就出现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

期望21世纪经济能得到发展,社会矛盾得到缓解,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个报告充满了乐观主义、理想主义。开篇就指出,面对未来的众多挑战,教育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主要手段,人类可以借此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

第三个时代——《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乐观主义。但是刚刚进入21世纪,911事件使德洛尔报告的希望完全破灭了,出现了恐怖主义,而且越演越厉害,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一直到现在经济都没有很好地复苏,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一直到现在都在影响着世界的经济。

在这个情况下,第三个报告提出了反思教育——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恐怖主义的分子,还是培养热爱和平的人?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个报告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和平、平等,尊重人的权益,而且要为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

教育是人类的共同利益。知识是全人类的财富,是要全人类共享,学习既是个人的事情,又是集体的事情。虽然现在强调教育的个性化,但是个性化并不是个人孤立起来,教育是一个集体的事。这个报告对教育工作者充满启示意义。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和《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三篇报告如今已出版成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离不开政治。就像《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里充满了理想主义,强调教育蕴含财富,但是最后这些设想却都落空了。但并非万能的教育,虽然不可能改变世界状况,却至少要有理想。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我们要培养热爱和平的,尊重人格,尊重别人的人。只有培养这种人,把人类的利益都放在自己身上,才有和平,才有大家的共赢。拒绝称霸,拒绝作为世界的警察。所以这份在新世纪提出的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报告,对全世界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中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智慧,他们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报告。这三个时代,三个报告,引领了时代教育的重要方向,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也必定会影响教育的发展。

(本文系顾明远先生在“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变革——《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文版出版研讨会”上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已经作者本人审阅。)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