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朱旭东:“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教师内涵建构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 朱旭东 已有0人评论  2017/7/3 16:28:05  加入收藏

朱旭东,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关于教师的内涵建构众说纷纭,也表现在不同领域的不同理解。

在学术领域普遍地使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概念;在政府政策领域使用“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概念;在实践领域,既使用“教师专业发展”,也使用“教师队伍建设”,但更多地使用荣誉称号的教师概念,如骨干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等。事实上,除了“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概念以外,我们在研究中确实也不太多地对这些概念进行内涵的建构。

最近接触到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议题,并且明确提出“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教师”这个概念,这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

这个概念有三个范畴,它们是“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高素质”“专业化”过去我们一直在谈,唯独“创新型”没谈,尽管创造型教师、智慧型教师等不时地出现。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这三个范畴?三者又该如何区分?

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将这三者区分开来。为什么?因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将变成政府的主流话语体系,即:中国未来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对于我们研究学术的来讲,我们首先要明白高素质是什么,专业化是什么,创新型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不回答,那么会影响到学术研究、政策制定的方向和实践工作的开展。

我想谈谈我是怎么理解这三个概念的。

1.高素质

在我的理解当中,“高素质”其实就是我们传统上所认为的教师在专业领域当中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不过这个素质比一般非专业人员要高。具体地说,作为教师,要遵守和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和政策。同时,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这也是基本素质。教育部应该出台政策,或者说至少推动这项工作——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当前国家极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完成这个任务首先从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开始。

“高素质”接下来是传统上我们认为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中国艺术领域的欣赏、体验、创作中国艺术文化的素质。同时,教师应当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国际理解、跨文化能力。如今中国参与到世界大国之中,我国的教师当然也需要有这样的能力。作为一个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学术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要具有多种方式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以及具有共同体组织协调领导能力,具有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以及需要不断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以上所提到的一些素质和能力,也是任何一个平常的个体,任何一个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人员都必须具备的,比如律师、工程师或其他领域当中的专业人员,都需要这些基本素质。如何体现“高”?显然在水平和程度上要比一般人员要突出,重要的是这些素质要能够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2.专业化

“专业化”怎么理解?这就得进入教师专业的内部来探讨。具体有这么几条:

第一,具有丰富的教育情怀情操,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一生从教的教育信仰,拥有科学育人的精神,我们称之为教师的专业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无论是教研员还是一线教师,具有专业精神是一种基本的专业化的表现。

第二,具有理解学生发展和学习规律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教师的“学习专业”。

教师要熟悉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道德和公民性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健康和安全发展、艺术和审美发展的规律,具备自觉运用学习科学理论,掌握学习规律,有效开展学习设计、学习实施和学习评价的能力。

我觉得从专业化角度来讲,这一条要摆在一个相当高的地位。我之所以这么强调是因为,今天的教育所有的形态都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当前教师尤其要懂得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要掌握和理解有关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科学、学习理论。这是我们对于教师的传统要求,但只是教学论里面会谈到一些,为此我要强调的是,教师专业学习的内容里一定要有“学习专业”。

这个“学习专业”不是指的教师自身的学习,而是指教师要懂得相关的学习理论,比如,教师了解社会学习理论,并运用到今天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中。教师应懂得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学习理论。一个教师如果不了解学习的科学,我觉得他的专业化是没法体现的。

第三,一个教师应当在了解学习科学的基础之上,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学科能力,理解学科本质,运用跨学科思维和知识,开发课程内容。教师要掌握自己学科的本质、方法、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拓展相关知识,开发融合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评价。这是我们教师专业化在学科素养上的体现,我们称之为“学科专业”。

对于不同学段的教师来说,学科专业的表现更多地是在“重构内容”上显示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科知识不等于学科专业内容,只有在根据学生学习规律而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构”后才能称得上学科专业内容,因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要懂得什么样的学科知识应该用什么学习方法、学习方式来传授引导。我们称之为“学科专业内容”。

第四,能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科专业内容,自我形成指导、引导、辅导、启发、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导路径,有效开展教研活动。这是我理解的关于“教授”专业化的体现。

总的来说,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化”由学习专业、教授专业和学科专业这三个要素构成,再加上专业精神,这四个方面完整地架构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我们以前老在纠结怎么把教师的高素质和所有专业人员都需要具备的高素质区分开来,我进行这样一种表达,是试图想让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区分度,从而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师的“高素质”和“专业化”的边界。

3.创新型

“创新型”如何理解?与前面所提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到底是什么关系?

创新、创造本是心理学探讨的对象,我们在参看了心理学是如何定义和解释“创造力”“创新型”的基础上,提出:“创造”通常是指发明、发现,如技术是发明的,自然规律是发现的,“创新”既要发现什么,又要发明什么。问题是,规律我们能发现吗?教育有规律吗?教育可以发明什么?创新型教师可以发现教育规律吗?创新型教师可以发明教育方法、技术吗?

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们在学习了相关的资料后提出:

第一,教师一定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创造力”“创新型”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是做不到的。教师对教育也要有想象力和好奇心,这是具有创新型教师的一个基本特质。

第二,教师要具有教育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创新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但是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

第三,根据心理学理论,教师要具备对教育实践的“元反思”能力。平常我们说教师一定要有反思精神,但是“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元反思”——仅仅反思还不够,还要通过我提出来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中的“证据和数据”机制来提高。

第四,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是“创新型”的基本特质。一个教师要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解决问题”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我们其他表述里面的“解决问题”,而是人的高级认知能力表现。一个“创新型”教师一定要有这个素质。

第五,教师要能形成教育教学特色风格,能通过研究来表现自己教育教学思想这方面的独特个性。具有创造性的“创新型”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风格,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形成自我独特的教学思想,仅仅靠反思和经验积累是做不到的,它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

总之,如何将这三个概念内涵建构起来并将他们之间区别开来,让它们有层次、有区分度,本文仅仅提出一个初步的轮廓,这一问题还有待进行深入探讨。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教师及其发展的问题。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