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陈如平:新样态学校的理性思考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作者: 陈如平 已有0人评论  2017/6/30 17:23:38  加入收藏

陈如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学校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但谁来发展、怎么发展、如何评价却是一个现实的话题。近二三十年来,政策层面、学术界和基层学校围绕学校发展均有不少探索,特别是在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已获诸多成果。

但同时存在三个严重问题:一是急功近利,屈于外部评价的功利化倾向十分严重;二是不讲科学,反教育行为时而出现;三是违背规律,揠苗助长、竭泽而渔的现象比比皆是。

不难看出,学校发展在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手段策略等方面亟须进行深层次探讨和系统性变革。基于多年来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指导,我们最近提出“打造‘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样态学校”的目标,以期为学校寻找一条“整体育人、文化内生、课程再造、系统建构”的发展新路。

1.“新样态学校”是一个高概念,具有质的规定性

新样态既是一个新概念,更是一个高概念,其词源来自于“样态”。样态的德语为“modi”,英语为“state”,又译“样式”“模态”,最早出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是他在推动逻辑学从传统形式逻辑走向现代辩证逻辑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全新哲学范畴。在康德看来,“样态”是对事物存在状态的“断定”,用它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包括可能与不可能、存在与不存在、必然与偶然等三组逻辑判断。我们可以按照这三组逻辑判断,来剖析新样态这一概念。

首先,“可能与不可能”引导我们去思考学校的意义和价值。

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同其他社会组织或机构比较起来,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即是学校教育的可能性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不可能之处的事实前提。“可能与不可能”暗示着学校要秉持客观的态度将其育人的可能性发挥到最大处,但同时又谦虚而审慎地对待学校教育的不可能之处。

如此才有可能创生一种彰显教育理想、预示着未来也许会实现而现实尚未实现的学校形态。

其次,“存在与不存在”反映新样态学校的实践表达。

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在,包括物质的存在和意识的存在,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的存在。我们需要超越物化的、眼睛可见的存在,走向意识的、心能观照的存在,让两种存在皆进入意识之中。

由此,新样态既可以体现在学校的整体特征上,也可表现在学校发展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例如,课程新样态、课堂新样态、文化新样态等。

再次,“必然与偶然”代表一种新样态学校的创生方式。

必然性是新样态学校本质性因素的反映,是学校教育违背即受惩处的根本规律,偶然性更多地反映新样态学校创生的外在条件和非本质因素。但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亦是一种辩证关系,需要我们立足于必然而不忘偶然。

按照样态的三组逻辑判断,从外延上讲,“新样态学校”包含三个方面的命题:第一,“学校要有学校的样”;第二,“一所学校一个样”;第三,“校校都要有自己的样”。

外显的样态是由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质的规定性,就是说一个事物本身就必须具有的应有之义,它既表明一个事物为了成为这个事物就必须具有的特点,也是其自身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特点。由此决定了“你是你,他是他”,一所学校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取决于其质的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样态学校具有鲜明的“四有”特征,即“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

“有人性”揭示新样态学校的教育本质,这是关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回归教育本真和遵循教育规律的问题。其要求在办学过程中,校长和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人性”的关键词是“仁爱”“尊重”“包容”“期待”。

“有温度”体现新样态学校的育人环境。在新样态学校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接触和互动不应该是机械的、程序化的、冷冰冰的,而应该像自己的家一样,是亲切的、可及的、温暖的。“有温度”意在营造一种关爱的、亲切的、友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发展空间。“有温度”的关键词是“接纳”“关注”“交互”“共情”。

“有故事”表明新样态的文化特征。从学校的整个文化上来看,可用各种各样精彩的“教育故事”来描述学校的教育理念、育人场景和办学成果。新样态学校一定存储着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包含着学生的成长过程,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一种精神长相。“有故事”的关键词是“文化”“意涵”“融渗”“化通”。

“有美感”则从审美高度审视学校。新样态学校将“美”浸润到学校结构要素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过程,学有所得,在师生交往、生生互动、自主发展过程中寻找愉悦,达到幸福,由此构筑一幅幅十分美妙的学校意境。“有美感”的关键词是“审美”“意境”“愉悦”“尊享”。

作为一个概念,“新样态学校”是建立在对学校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所形成的高新概念、“至善”信念、核心命题和基本主张等,是对学校发展状态“基于原点”的系统思考、深度回归、高度提炼和理性认知。

它期望办学者把学校拟人化并时刻作审辨式的哲学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为什么出发?我要走向哪里?”从而科学规划愿景,适时调整方向,尽快付诸行动,创造“一切都不曾重复,一切都独一无二”的教育。

它旨在突破以往的学校发展方式,走内生式发展之路,强调立足本土文化和自身基础,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资源,整体建构学校的育人模式,倾心而作,倾力而为,打造属于自己独特样态的学校。

它立足自我突破而形成的“校校有魂魄、校校有特点、校校有追求”的宛若丛林生态式的学校发展格局,意在创建那种“原生态、去功利、致良知、可持续”的现代学校,使每所学校都能获得“有品性、有品质、有品牌、有品位”的发展。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