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来教育家 作者: 林卫民 已有0人评论 2017/5/22 17:13:03 加入收藏
3.从我国古典教育观看学校教育价值的失落
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古训中,可以找到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
中小学教师的职责是教孩子“学问”,“学而时习之”这是做“学问”的宗旨,学习并不仅仅是坐在书桌前抄抄写写。多元化是学习的基本形态,观察是学习、体验也是学习,除了知识是学习的成果外,见识的增长、良知的觉醒、心灵的净化都是学习的成果。正式的课程是在做“学问”;“非正式的课程”包括谈话、实习、参观、劳动、管理事务、交流、表演、沟通等,也是在做“学问”。
教师教孩子“学问”,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孩子身边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他们的书本,都是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孩子能够做到“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然后,孩子发现自己慢慢地有了进步,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学问”是需要讨论的。“有朋友自远方来”是与你讨论“学问”的,这个远方不一定是空间距离的远方,而是从不熟悉到熟悉的内心距离。“分享”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人有一种“对彼此联系有着内在的看重”的本能,因此,有“学问”的人们更需要与一群有相似行为的人在一起。
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孩子们创设一种可以自由分享学习、引发思考以及发表观点的平台,让孩子能够充分地表达,那是很高兴的事,“不亦乐乎”。一定意义上,“学问”的高度和内涵还体现在一个人的宁静和寂寞之中,当你的学问越来越纯粹时,懂你的人、你的知己也会越来越少,此时,也是走向卓越和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有了忍受孤独的磨练,内心深处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人的心理才能长期保持健康。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会生涯规划,自觉检讨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的种种问题,即使碰到艰难困苦,遭遇到了打击,也不怨天尤人,从而到达“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
因此,作为中小学教师,除了训练孩子“学而时习之”的学习习惯,遵循孩子“有朋自远方来”的分享学问的心理需求之外,还要教导孩子懂得做学问是需要宁静之下的思考和修炼,要拥有“人不知而不愠”的胸襟和气度。
4.中小学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风口”在于“教育所必须,学校之不足”
无论从中国古典的教育观,还是国外流行的教育观,都可以找到目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某些不足和问题。“教育所必须,学校之不足”,“不足”和“问题”正是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风口”。
我所工作的北外附校至少在以下一些地方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变革,需要研发中西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在部分科目和内容的教学上,需要引进全科型外教,形成外教、中方助教组合的教授方式;冰球、冰上运动、高尔夫球等热门课程,需要专业的运动类培训机构入驻;戏剧、乐队、艺术团、微电影等,需要寻找合适的承办机构和专业人士;国外游学、国内研学旅行课程,需要有更加成熟的课程方案;艺术节、“六一”儿童节、校庆等重大活动,需要“有水平、高层次”的策划;从顶层设计上,要有与学校变革相配套的机构调整方案,并推进机构变革……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学校变革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将“教”“多教”通过创新,变成“不教”“少教”。我们在北外附校最醒目的地方刻下了杜威的一段话:“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不教”就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教育自己。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不教”,其实比“教”更难,教师如何少些“搬迁知识”的话语,而更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如何做到自己只是作为交换意见的顾问,而不是直接要求学生接受你的意见;教师如何把自己定位为发现矛盾论点的旁观者角色,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引路人……这比起滔滔不绝地讲知识、亮观点,在操作技术上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教师教了哪些知识,学生就会学到哪些知识,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就会学得怎样,事实远不是那么简单”。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是“过度供给”。
“过度的选择性供给”让人忘却了坚持的价值。
比如说,当有两个产品供你进行功能性选择时,你会更趋向于可靠性的选择;当出现可靠性的过度供给,你会转向于便捷性的选择;当便捷性出现过度供给时,你会选择价格;当价格也有过多的选择可能性时,你又转向于性能……最后的结果,你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过多的自由选择可能会让孩子“走在路上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从而忘却了坚持的价值。
“过度的内容供给”让人忘却了思考与批判的价值。
学生疲于奔命地应付知识学习和信息接受,除了跟随教师进行机械地操作,已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内化知识和反思自身的学习。只有学生自己制造出知识的意义时,才能占有知识,仅仅通过教师的教和在严厉之下的机械训练,事实上并不能给予学生任何知识。离开了“不教”的教,“教”的努力并不能达成“学”的匹配和呼应,事实上缺失了学生“不教”之下的知识内化过程,学习难以真实地发生。
“过度的管理供给”导致对学生的控制过度,导致学生处在某种“思维的无意识状态”。
虽然严格的教师总是被人们推崇,但是,简单的严格最终会演化为“过度的控制”,过度控制学生并强力地灌输学生知识,助长了学生形成放弃自身努力,一味依赖于教师服务的习惯。
学习是他人操作愈少愈好的活动,“教师没教什么”与“教师教了什么”,同样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教育应当避免过早地发动、发掘儿童的能力,避免导致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因为不适当地偏于一面而被解体,中小学教育如果能够在“少教、不教”的创新上取得成功,相信变革的“风口”真的将会“把猪也吹上天”。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