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机版 关注微信
您现在位置:中国创新教育网 >> 教育资讯 >> 教育视点 >> 浏览文章

培养幸福的人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准则

来源:《发现母亲》 作者: 王东华 已有0人评论  2017/5/5 16:24:42  加入收藏

尽管人类历史上的天才群星灿烂,但是能被后人誉为幸福的天才则少之又少。要么横空出世,叱咤风云,但却盛年而逝;要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为社会不容……极少看到那些既有寿限又有盛誉的伟人。难道这几者不可兼得吗? 

否!尽管幸福的天才少之又少,但却绝非没有,这些天才把自然、社会、精神这三者很好地统一在一起,从而达到了人生的高度圆满。因此我们说,能把自然、社会、精神这三者良好统一起来的人便是幸福的人。 

对于教育来说,培养幸福的人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准则!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 

在过去人们认为是寿限。 

“你是做一个百岁的猪呢,还是做一个不长寿的人?”很早就已经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了,显然没有人愿意去做一个长寿的猪。

既然不是寿限,那么是事功吗? 

美国物理学家戴森年轻时只是死读书而不注意安排生活,他的母亲告诉他,在急于成为数学家时,不要失去人的本性:“有朝一日你成了伟大的数学家,但却发现从未有过时间去交朋友,你将后悔莫及,如果你没有妻子和儿女同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那么,即使证明了黎曼假设,又有什么好处呢?” 

戴森的母亲认为不是事功,还有比事功更加重要的东西。但是太多人把事功作为幸福的唯一标志了,典型做法就是以智力为主的早期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早期智力教育对成才的重要影响,因此像驯兽一样对孩子进行智力训练,全然不管孩子自己的意愿。 

井深大说:“20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变化。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教育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培养精神或树人的‘另一半的教育’。我要再三强调的是,要把忘却了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人类曾经把长寿作为幸福,后来发现长寿并不是幸福的全部,而仅仅是其一个方面,于是又认为事功是幸福。现在又发现事功同幸福是不同的,事功是从外部去看,而幸福是自我的感受。 

因此,幸福应该是人对自己的肯定,对自己的满意,对自己的祝福。它并不排斥长寿与事功,而是将两者完整地统一起来,这对人是一种更高更完美的要求。能这样做的人,是一个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的人,是一个社会和自己都满意的人。

中国古代一直有一个“三不朽”说,即立言、立功、立德,立言是最低层次的,而立德则是最高的要求。 

但是今天我们的父母对品德的误解太深,认为品德是损己利人,认为品德都是社会的一种宣传,认为品德是英雄劳模才具有的, 殊不知一个人如果不学会谦让,就不可能有人同他合作,他也就不可能获得大的发展。

那么立德是否会阻碍事功呢?恰恰相反,立德是以立言、立功为基础,立德会让事功达到最大限度,这是因为立德能够为人提供最大的动力。 

进入立德这种境界,人会对这个世界抱一种感恩的心理:因为有千千万万人的创造,才会有我今日的一切;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年的历史,才让我经历了这个大千世界。对于立德来说,成才仅是结果,而决非目的。 

有了这种幸福观,莫扎特也许不会潦倒,帕斯卡也许不会早逝,尼采也许不会疯狂。他们会像马斯洛所选出的自我实现的爱因斯坦一样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样,早期教育不再是智力教育,而是这三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让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都有一个如马克思赞颂林肯那样的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 

“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品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作者: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当代中国家庭教育领军人物。著作及编撰有《新大学人》《发现母亲》《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超薄学习》等。由于其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的突出贡献成绩,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

0
0
关键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创新教育网 版权所有:站内信息除转载外均为中国创新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或摘录须获得本网站许可。

地 址:潍坊市奎文区东风大街8081号    鲁ICP备19030718号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299号